母亲走的时候是去年秋天,临走前拉着我的手说,“别给我买墓地了,把骨灰撒进大海吧,我喜欢水,那样多自由。”她一辈子爱赶海,退休后每年都要去青岛住两个月,说听着海浪声睡觉才踏实。所以处理完后事,我就开始琢磨怎么帮她完成这个心愿,第一步就是找北京的海葬服务中心——可这地址,一开始真把我难住了。
最开始在网上搜,信息乱七八糟的,有的说在海淀,有的说在丰台,还有的留着十几年前的旧电话,打过去早就成了空号。后来想起民政局的朋友,托他打听,才知道北京正规的海葬服务中心其实归市民政局直属,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朋友给了个电话,我拨过去的时候手还有点抖,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声音很温和,听完我的情况,先安慰了几句,然后清楚地报了地址:“我们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建外SOHO西区18号楼,您要是方便,建议亲自来一趟,我们能帮您详细讲讲流程。”末了还加了句,“地铁10号线国贸站下,从E口出来往西走300米就到了,挺好找的。”
周末我特意起了个大早,按地址找过去。建外SOHO那一片楼挺多,但18号楼门口挂着“北京市骨灰海撒服务中心”的牌子,蓝底白字,挺显眼的。进了大厅没想象中那么严肃,反而有点像社区服务中心,墙上挂着海葬流程的示意图,还有几张家属参加海撒仪式的照片——照片里的人没有哭丧着脸,反而有人对着大海笑着,手里捧着鲜花,倒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接待我的是个姓王的大姐,知道我是第一次来,没直接讲规定,先给我倒了杯水,然后拿出一本手册,“您母亲的想法特别好,现在选海葬的人越来越多了,既环保又省钱,还能让逝者真正回归自然。”她翻着手册,一页页讲预约需要带什么材料: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家属的身份证,还有逝者的一寸照片——“照片是用来做纪念证书的,撒海的时候会发给家属留作念想。”
王大姐说,现在预约海葬不用排队太久,一般提前一个月申请就行,每个月有固定的出海日期,大多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那会儿海水潮汐稳,航行也安全。”她还特意提醒,出海那天要穿舒服的鞋,带件外套,“海上风大,别着凉了。对了,家属人数建议控制在5人以内,船的空间有限,太多人反而不方便。”我一边听一边记,忽然想起母亲生前总说“办事要仔细”,忍不住笑了笑——原来真有人在帮我们把这些“仔细”的事都考虑到了。临走时王大姐送我到门口,指着对面的花坛说:“您看那几棵松树,都是之前参加海撒的家属捐的,说是‘生命树’,想着亲人的骨灰融入大海,树在这里扎根,也算另一种陪伴。”

回来的路上,阳光透过地铁窗照在手上,我捏着那张写着地址和电话的纸条,忽然觉得心里敞亮了不少。原来所谓的“找地址”,不只是找一个办公地点,更是找一个能帮逝者体面告别、让生者安心的地方。现在母亲的海撒仪式已经办完了,那天站在甲板上,看着骨灰随着花瓣落入海面,海鸥在头顶盘旋,我想起王大姐说的话:“海葬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而那个藏在东三环写字楼里的服务中心,就像一座连接着思念与安宁的桥,让每个有同样心愿的家庭,都能稳稳地踏上这座桥,走向大海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