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天,我站在天津港的码头上,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素白的骨灰盒。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脸颊,远处的海鸥舒展着翅膀,仿佛在为一场特殊的送别引路。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海葬,送别的是我的外祖父——一位在京城胡同里住了一辈子的老人,临终前却执意要将骨灰撒向大海。

那天的阳光格外温和,海面上泛着粼粼波光。我们乘坐的殡葬专用船缓缓驶离港口,同行的还有三十多个家庭。甲板上没有哀乐,只有低低的啜泣声和海浪拍打船舷的轻响。工作人员轻声引导着家属们填写信息卡,浅蓝色的卡片上印着"海葬登记证"几个字,边角还烫着小小的浪花图案。外祖父生前总说,人这一辈子就像一滴水,最终要回归江海,如今想来,那些不经意的话语早已埋下伏笔。

当船行至指定海域,工作人员按照流程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没有鲜花簇拥的墓碑,没有雕梁画栋的祠堂,只有亲属们手中的白色菊花和哽咽的思念。我看着父亲颤抖着将外祖父的骨灰与花瓣混合,缓缓撒向湛蓝的海面。骨灰随着洋流慢慢散开,像一群银白色的小鱼,在阳光下闪了几下便融入了无垠的碧波。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外祖父选择海葬的深意——他不愿占据土地,更想以最自由的方式拥抱自然。

2021年北京海葬-1

返航途中,邻座的阿姨主动和我攀谈。她告诉我这是她第二次参加海葬,十年前送走了丈夫,如今又来送别母亲。"你看这大海,"她指着舷窗外翻涌的浪花,"看似冰冷,其实是最温暖的归宿。"海风掠过她花白的鬓角,她的眼神里没有悲戚,只有如释重负的平静。我注意到船上不少年轻人,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主动选择以海葬的方式送别长辈。这种绿色殡葬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接受和选择。

回到岸边时,夕阳正将海面染成琥珀色。海事部门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们每人一份纪念证书,封面印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父亲摩挲着证书上的烫金印章,轻声说:"你外祖父要是知道今天这么多人陪着他,肯定很高兴。"我望着渐渐模糊的海平线,突然觉得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当骨灰化作滋养海洋的养分,当思念融入潮起潮落的韵律,生命便在这循环往复中获得了永恒。

2021年北京海葬-2

2021年的这场海葬,不仅是一次生命的送别,更像是一场观念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开始摒弃传统墓葬的束缚,选择让骨灰回归自然。这种选择无关孝心厚薄,而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理解——真正的缅怀不在于冰冷的墓碑,而在于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记忆。如今每当我听到海浪声,总会想起那个洒满阳光的春日,想起外祖父化作浪花时的自由,也想起甲板上那些虽有泪痕却充满释然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