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风里还带着未散尽的凉意。我攥着父亲的死亡证明、户口本和一沓海撒申请材料,站在市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的大厅里。服务台前的队伍从玻璃门一直蜿蜒到走廊尽头,穿着深色外套的人们沉默地站着,手里大多提着半旧的布袋——那是装着骨灰的盒子。我看了看手机,早上八点半到的,现在已经快十点了,才往前挪了不到十米。“现在办海撒都要排这么久吗?”旁边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轻声问她身边的女儿,女儿摇摇头,“去年我帮邻居来问过,那时候队伍没这么长。

队伍里的人大多低着头,偶尔有人抬头看一眼服务台上方的电子屏,上面滚动着“海撒申请材料清单”和“家属登船注意事项”。穿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埋着头快速核对材料,键盘敲击声和打印机工作的声音混在一起,成了大厅里唯一的背景音。我注意到,服务台旁边的饮水机前,一位工作人员刚接了杯水,还没喝两口就被前来咨询的家属叫走,纸杯放在桌角,很快凉透了。“每天从开门忙到下班,午饭都得轮着吃。”负责维持秩序的保安师傅告诉我,“现在平均每天要接待两百多个家庭,比三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后来和窗口的工作人员聊起,才知道排队变长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用这种方式与逝者告别。“以前家属总觉得‘入土为安’,这几年观念慢慢变了。”工作人员一边整理材料一边说,“加上政府从2019年开始推行生态安葬补贴,海撒不仅全程免费,家属还能领一笔生态安葬补助金,不少家庭觉得既环保又经济。”但她也提到,海撒对天气和船舶有严格要求,“每月能安排的船期有限,一艘船最多载120位家属,名额本来就紧张。而且办理流程得审核材料、确认家属意愿、签订协议,每个家庭平均要花15到20分钟,队伍自然快不起来。”

为了缩短排队时间,这两年服务中心也做了不少优化。“2021年上线了线上预约系统,家属可以在‘北京殡葬服务网’提前提交材料预审,通过后再到现场办理,能省一半时间。”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二维码,“每天早上八点放号,提前一周预约,现场排队就能从两小时缩到半小时。”不过她也提醒,赶上清明、冬至这样的高峰期,预约号还是很抢手,“建议大家错峰办理,比如选择工作日上午来,或者避开节假日前后,人能少三分之一。”

北京骨灰撒海排队时间-1

快十一点的时候,终于轮到我。把材料递给工作人员,她快速核对父亲的身份信息,打印海撒协议,又耐心讲解起登船注意事项:“四月十七号的船期,记得提前三天来领骨灰盒保护袋和家属登船证,登船时带好身份证原件……”她说着,把回执单递给我。走出大厅时,阳光正好穿过玻璃照进来,落在排队的人们身上。我想起父亲生前常说:“人从自然来,回自然去,挺好。”或许正是这样的生命观,让这条队伍越来越长,但也让每一次等待,都成了对逝者最后的温柔致意。希望未来,随着服务流程的更优化,这份告别能少一些匆忙,多一些从容。

北京骨灰撒海排队时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