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父亲在弥留之际握着我的手说想回归大海。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们一家与渤海湾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结。带着这份嘱托,我开始了办理海葬手续的历程,希望能为父亲完成最后的心愿。
首先要解决的是去哪里咨询的问题。通过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的指引,我联系到了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海葬政策:北京市户籍居民可享受免费海葬服务,每例还能获得一定的家属交通补贴。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包括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家属身份证及户口本原件复印件,若是委托办理还需授权委托书。这些信息让我心里踏实了不少,原来政府对生态安葬有这么完善的保障。

材料准备过程比想象中顺利。在医院开具死亡证明时,工作人员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办理火化手续;殡仪馆的火化证明上特意标注了"骨灰用于海葬"的字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为我们开具关系证明时,还特意询问了海葬的具体安排,表示会提供必要的协助。这些细节让我感受到,整个流程设计得相当人性化。
预约登记是关键环节。我选择在工作日前往位于昌平的殡葬服务中心总部,大厅里设有专门的海葬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核对材料后,让我填写了《骨灰海葬申请登记表》,选择了三个月后的渤海湾航线。他们还贴心地提供了《海葬服务指南》,里面详细标注了登船地点、集合时间和注意事项。等候期间,遇到几位同样来办理手续的家属,大家交流着各自的故事,悲伤中透着对亲人选择的尊重。
出海仪式当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清晨六点,我们按要求来到天津港客运站集合,工作人员统一发放了洁白的菊花和纪念册。登船后,专业司仪引导家属们进行了简单而庄重的告别仪式。当父亲的骨灰伴着花瓣融入蔚蓝的大海时,我突然理解了他选择的深意——回归自然或许是生命最美的谢幕。返航途中,工作人员为每位家属颁发了烫金的《骨灰撒海证书》,这份承载着思念的凭证,让整个仪式有了郑重的收尾。
办理完所有手续后,我按照指引在一个月后领取了海葬补贴。回顾整个过程,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最终的平静释然,民政部门规范透明的服务流程给了我们极大的安慰。现在每当路过什刹海,看着粼粼波光,我总会想起那个晴朗的清晨,父亲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永恒。如果你也正在为亲人办理海葬手续,不妨提前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最新政策,让这份最后的送别更加从容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