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走的那个春天,院子里的玉兰刚谢,我蹲在她常坐的藤椅旁,手里捏着那张泛黄的全家福。家人围坐在客厅里,讨论后事时提到骨灰安置,大伯叹着气说:“现在墓地太贵了,好点的地段要几十万,咱们普通家庭哪扛得住。”姑姑抹着眼泪补充:“妈生前总说喜欢海,那年带她去青岛,她在海边站了好久,说人这辈子,来于尘土,归于大海也挺好。”就是这句话,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骨灰撒海”。

起初我对撒海完全陌生,总觉得“撒”这个字太轻,怕委屈了奶奶。后来跑了趟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本《北京市生态安葬服务手册》,才知道这不是随便找片海倒进去,而是有规范流程的生态安葬方式。手册里写着,撒海用的骨灰盒是可降解材料,会在海水里自然分解,不会污染环境。更让我意外的是,奶奶生前常念叨“不给后人添麻烦”,原来这种方式不仅环保,还真能替我们减轻负担。

真正让我放下心的是费用问题。我们先打电话咨询了北京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很耐心,说北京市从2019年起就对选择生态安葬的家庭有补贴,骨灰撒海属于其中一项。具体政策是:本市户籍的逝者,家属选择骨灰撒海,可申请3000元的生态安葬补贴。这笔钱直接拨付给承办机构,覆盖了大部分服务费用——包括骨灰从殡仪馆运输到码头的费用、专用降解骨灰盒的费用、出海船只的租赁、集体撒海仪式的组织,甚至还有家属当天的登船保险。工作人员特别强调:“家属几乎不用额外花钱,顶多自己准备点鲜花、祭品,或者想单独刻个纪念牌,那部分是自愿的,几十到几百块不等。”

后来我们按流程申请,提交了奶奶的户籍证明、死亡证明和家属身份证明,大概一周就审核通过了。撒海那天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们跟着二十多个家庭一起登上了专用的殡葬服务船。船缓缓驶离码头,驶向渤海湾指定海域,工作人员先介绍了注意事项,然后播放了舒缓的音乐。轮到我们时,我和堂弟捧着那个白色的可降解骨灰盒,按照指引轻轻放入海里。盒子接触海水的瞬间,像一朵莲花慢慢散开,奶奶的骨灰随着洋流漂向远方。那一刻没有想象中的沉重,反而觉得心里敞亮了——她终于回到了她喜欢的大海,而我们也用一种不占土地、不耗钱财的方式,让这份思念有了归宿。

北京市骨灰撒海的费用-1

现在再想起这件事,觉得撒海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解脱。如果家里有长辈也喜欢自然,不妨了解下北京的骨灰撒海政策,或许你会发现,这种生态安葬方式,既能圆逝者的心愿,又能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