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在社区殡葬服务站帮忙整理资料时,遇到一位阿姨红着眼眶问:"我老伴生前总说想回大海去,我能不能自己带着骨灰去海边撒了?"她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老人站在礁石上,身后是翻涌的蓝。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这几年遇到的不少类似情况——随着观念变化,越来越多人想选择海葬,但对"能不能自己撒""为什么不能随便扔"这些事,很多人其实并不清楚。
先说第一个问题:骨灰真的能自己撒进大海吗?其实早在2009年,民政部就将海葬列为绿色殡葬的推荐方式,鼓励人们选择这种不占土地、环保的殡葬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想撒就撒"。去年我陪邻居陈叔办理海葬手续时,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特意强调:个人私自撒海需要提前向当地殡葬管理部门申请,由专业机构协助选择指定海域和时间,避开禁航区、旅游区和渔业养殖区。比如青岛的黄海海域、深圳的大鹏湾等,都设有专门的骨灰撒海点,会有殡葬船统一组织,在指定经纬度进行撒放。如果像陈叔最初想的那样,自己租条小船在近海随便撒,不仅可能闯入禁航区影响航运安全,还可能因骨灰未充分溶解造成局部海域污染,这也是为什么各地都要求"有组织地进行海葬"。
那为什么说"不能扔"呢?这里的"扔",其实指的是把骨灰当成普通垃圾随意丢弃——比如扔在垃圾桶、倒进下水道,或是偷偷埋在公园草坪里。去年夏天,我们社区就处理过一起纠纷:有居民在小区绿化带发现一个装着骨灰的陶瓷罐,物业调取监控后找到当事人,对方却说"骨灰不就是骨头烧的灰吗,埋这儿怎么了"。这种想法其实存在三个严重问题。首先是对逝者的不尊重,骨灰作为逝者的象征,随意丢弃本质上是对生命尊严的漠视,就像把亲人的遗物扔进垃圾桶一样,违背了传统孝道和公序良俗。其次是环境污染风险,骨灰中含有钙、磷等矿物质,少量在自然中会逐渐分解,但如果大量或集中丢弃在土壤中,可能改变局部土壤酸碱度;若扔进水源地,还可能影响水质。最后是法律风险,《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故意侮辱尸体或骨灰的,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
可能有人会问:"我悄悄扔在没人的地方,不被发现不就行了?"但殡葬从来不是个人的私事,它关系到公共利益和社会文明。前年我去舟山调研时,当地渔民说过一件事:有艘渔船在近海作业时,渔网捞起一个破损的骨灰盒,里面的骨灰散落进渔网,渔民们觉得"晦气",好几天没出海。这种行为看似"悄悄",却可能给他人带来困扰。而规范的海葬则完全不同,专业机构会将骨灰与可降解材料混合,在指定海域均匀撒放,骨灰会随洋流自然扩散,既实现了逝者"回归自然"的心愿,又不会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影响。就像上海推行的"骨灰撒海"服务,二十多年来已组织近千次撒海活动,撒放的骨灰在海洋中自然消解,从未发生过环境污染投诉。

其实无论是撒海还是安葬,核心都是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让生者有体面地告别。伯母去世时,伯父最终选择了民政部门组织的集体海葬,那天我们站在甲板上,看着工作人员将混着花瓣的骨灰缓缓撒向大海,海鸥在船尾盘旋,伯父轻声说:"她终于回家了。"那一刻我明白,文明的殡葬方式,从来不是给生者添麻烦,而是让这份告别更有温度——既尊重了逝者的心愿,也守护了我们共同的家园。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不妨先联系当地民政部门的殡葬服务中心,他们会提供从申请到实施的全程指导,让这份最后的告别,既安心又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