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父亲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想把骨灰撒进大海。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从没接触过海葬,总觉得这是南方沿海城市才有的殡葬方式。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一场跨越千里的"蓝色身后事"筹备之旅,也意外发现原来北方人申请海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最初我先联系了街道居委会,民政科的王大姐听完我的诉求,笑着递来一份《北京市骨灰海撒服务指南》。原来从2019年起,北方多个省份就已开通跨省海葬服务,北京市每年春秋两季都会组织骨灰撒海专线,家属只需提前三个月申请即可。她特别提醒我,海葬并非要亲自远赴海南或福建,京津冀地区统一在天津港出发,单程车程不过两小时。
准备材料的过程比想象中简单。除了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和户口本,只需填写《骨灰海撒申请表》并附上家属身份证复印件。让我感动的是,街道还提供免费的骨灰盒寄存服务,直到登船前一天才需要取出骨灰。在区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两种海葬形式:集体海撒是民政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全程免费还包含鲜花祭奠;个性化海葬则可以选择专属航线和纪念仪式,费用在3000-5000元不等。考虑到父亲生前喜欢安静,我们选择了每年4月的集体海撒。

今年清明前夕,我们接到了市民政局的通知,乘坐统一安排的大巴前往天津港。码头上已经聚集了二十多个家庭,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小小的骨灰盒。工作人员为我们发放了黄色的康乃馨和可降解的骨灰袋,还有一份印着"生命回归自然"的纪念证书。当万吨轮缓缓驶离港口,海鸥在船舷边盘旋,广播里播放着舒缓的音乐。家属们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依次将骨灰和花瓣撒向渤海湾。看着白色的骨灰在阳光下划出优美的弧线,慢慢融入蔚蓝的海水,我忽然理解了父亲为何选择这样的归宿——比起墓碑的冰冷,大海的辽阔才是永恒的安宁。

返程路上,同车的张阿姨分享了她的故事。作为哈尔滨人,她母亲的海葬申请是通过黑龙江省民政厅对接的,整个流程和北京大同小异。现在全国已有28个省份开通了跨省海葬绿色通道,家属只需通过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提交申请,后续的船舶调度、海事报备等手续都由政府部门统一协调。让我意外的是,海葬不仅节省了墓地开支,还能获得政府发放的生态安葬补贴,北京地区的补贴标准是每例4000元,这笔钱在办理完海葬手续后直接打到家属银行卡上。
这场特殊的送别让我对殡葬方式有了全新认识。原来所谓"北方人不能海葬"的说法,只是人们对政策的不了解造成的误解。如今从沈阳到西安,从兰州到石家庄,越来越多的北方城市居民选择这种绿色环保的安葬方式。如果您的家人也有这样的心愿,不妨像我一样先联系当地民政局,或许会发现生命的最后一程,原来可以如此宁静而辽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