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三亚湾还带着薄雾,我站在码头望着远处的灯塔,手里紧紧攥着父亲生前最爱的那枚贝壳。去年冬天父亲走后,我们兄妹三人商量了很久,最终决定尊重他常说的"把我撒进大海,这样就能陪着每一次潮起潮落"。通过社区推荐联系到三亚海葬服务中心时,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记得第一次走进服务中心,原以为会是压抑肃穆的场所,没想到落地窗外就是椰林和碧海。工作人员小陈递来温水时轻声说:"很多家属第一次来都和您一样紧张,我们会陪着走完每一步。"她没有急着介绍流程,而是先让我们看了段视频——记录着不同家庭在日出时分举行海葬的画面,没有哀乐,只有海浪声和亲人的低语。父亲生前总说喜欢三亚的阳光,视频里那片金灿灿的海面,让我突然觉得这个决定无比正确。
正式办理手续那天,服务中心准备了素雅的白色骨灰盒,还细心地问我们要不要放些父亲生前常用的东西。弟弟把那副磨得发亮的老花镜放进去时,我注意到接待室的墙上挂着许多照片:有老人在海边放风筝的背影,有年轻人潜水时比耶的笑脸,原来都是选择海葬的逝者生前的生活照。"每个生命都该被记住,"小陈轻声解释,"我们会为每位逝者制作纪念册,收录家属提供的照片和故事。"

出海那天是个晴朗的日子,服务中心安排的快艇平稳地驶向指定海域。工作人员提前准备好了花瓣和环保可降解的骨灰袋,还特意播放了父亲最爱的《渔光曲》。当洁白的花瓣随着骨灰一起撒向海面时,成群的海鸥突然从云层里钻出来,仿佛在为父亲引路。妹妹哽咽着说:"爸,您看这海水多蓝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海葬不是终点,而是让思念有了更辽阔的安放之处。

返航时小陈递给我们每人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当天的海水和细沙,标签上印着父亲的名字和海葬日期。服务中心后来还寄来一本纪念册,扉页印着"大海会记得每一朵浪花的故事"。现在每次去三亚,我都会带着那瓶海水去海边坐坐,听着浪涛声就像父亲在轻声说话。三亚海葬服务中心用最温柔的方式,让离别变成了一场美丽的相遇,让爱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