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整理父亲遗物时,我在旧相册里发现了一张泛黄的船票,那是1983年他第一次出海时留下的纪念。父亲曾是远洋货轮的轮机长,退休后总爱坐在海边的礁石上,说等他走了,就把骨灰撒进大海,"这样就能永远陪着浪花了"。这句话成了我为他办理海葬手续的最初动力。

最初以为海葬手续会很复杂,没想到在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的引导下异常顺利。记得那天是周三上午,我带着父亲的死亡证明、火化证和户口本原件,在办事大厅取号时,工作人员递来的《海葬服务指南》图文并茂,连需要准备的白色菊花数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审核材料时,那位戴眼镜的大姐特意提醒我:"骨灰盒要选可降解材质的,殡仪馆有专门的海葬专用盒,比普通骨灰盒轻很多。"

海葬手续如何办理-1

最让我感动的是海葬服务中心的人性化安排。原本担心母亲无法承受海上颠簸,工作人员建议我们选择每月一次的"家庭专属航线",可以容纳8位家属随行。他们还主动提供了父亲生前喜爱的《蓝色多瑙河》作为背景音乐,甚至允许我们带上那只父亲亲手制作的木质海鸥模型。在签订服务协议时,收费明细列得十分透明:包括船舶租赁、骨灰处理、鲜花布置等在内的基础服务费1800元,政府补贴后实际支付仅600元,比预期节省了不少开支。

出海那天清晨,薄雾笼罩着码头。当洁白的骨灰随着花瓣缓缓融入湛蓝的海水,成群的海鸥突然从云层中俯冲而下,仿佛在衔接着这份特殊的告别。返航途中,工作人员给每位家属颁发了烫金的《海葬证书》,证书编号恰好是父亲的生日数字,这种冥冥中的巧合让母亲湿了眼眶。现在每当我来到海边,看着潮起潮落,总觉得父亲从未离开,他只是换了种方式,继续守护着我们和这片他深爱的大海。

海葬手续如何办理-2

办理过程中认识的李姐,她的母亲是三个月前进行的海葬。她分享经验时说:"其实最需要准备的是心理调适,海葬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现在我终于明白,那些看似繁琐的手续——从联系服务机构、确认出海日期,到准备骨灰、提交材料,每一步都是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的郑重仪式。如果你也有亲人选择以这种方式回归自然,不妨提前通过市民政局官网查询最近的海葬排班,提前一周预约即可,完全不用扎堆排队。

如今每个季度,海葬服务中心都会寄来《海洋环保纪念册》,里面记录着我们撒放骨灰海域的海洋生态监测数据。上个月收到的册子中,还夹着一张志愿者拍摄的照片:一群小丑鱼在珊瑚礁旁游弋,照片背面写着:"生命的循环,从未停止。"这让我更加确信,当初选择海葬不仅完成了父亲的心愿,更让他以另一种形式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