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递来骨灰盒时,那重量比想象中轻,却像压在心上的石头。奶奶走后的一个月里,我和家人总在茫然中打转,直到墓园的电话打来,才猛然想起:该送她去“新家”了。其实骨灰下葬没有想象中复杂,只要理清步骤,带着对亲人的心意去做,每一个细节都会成为日后回忆里的温暖注脚。

第一步是准备工作,这是让告别有条不紊的基础。提前一周联系墓园时,工作人员提醒要确认下葬吉日和墓穴位置,还特意说“老人讲究清净,避开雨天最好”。我们选了奶奶生前常念叨的“能看见夕阳的山坡”,又翻出她衣柜里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她总说穿着它做事利索,这次就用它裹着骨灰盒吧。祭品不用复杂,她爱吃的绿豆糕、常喝的茉莉花茶,还有我小时候她缝给我的布老虎(她说“带着它,就像我陪着你”),装在竹篮里,朴素却满是念想。出发前一晚,我把这些东西在桌上摆了又摆,仿佛她还坐在对面,眯着老花眼说“够了够了,别浪费”。

第二步是安葬仪式,这是与逝者最后的郑重告别。下葬当天清晨,墓园的柏油路还带着露水,我们捧着骨灰盒走在石板路上,脚步声轻得怕惊扰了谁。到了墓穴前,墓园的师傅帮我们打开盖板,我蹲下身,用软布仔细擦了擦骨灰盒上的纹路——那是奶奶喜欢的梅枝图案,她总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人活着就得有这股劲儿”。把骨灰盒放进墓穴时,妹妹突然小声说“盒子会不会冷”,妈妈赶紧把准备好的棉垫铺在下面,“你奶奶怕冷,这样就暖和了”。封穴时用的是红布裹着的木槌,爸爸敲下最后一块盖板时,手微微抖了一下,木槌与石板碰撞的声音,在寂静的墓园里格外清晰,像在敲碎心里最后一点侥幸。

第三步是后续的纪念,这是给逝者安一个“看得见”的家。盖板封好后,师傅帮我们立墓碑,黑色的花岗岩上,奶奶的照片是前年拍的:她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手里捏着刚摘的葡萄,阳光把她的白发染成了浅金色。我们在碑前摆上绿豆糕和茉莉花茶,妹妹把布老虎放在碑座上,“奶奶,以后它陪你晒太阳”。临走前,我蹲下来拔了拔墓穴边的杂草,泥土沾在手上,带着青草的腥气——就像小时候她在菜园里教我拔草时,手上的味道一样。墓园的管理员说“以后常来看看,这里的松树长得快,明年夏天就能给碑挡阴了”,我点点头,心里忽然松快了些:原来告别不是结束,是换个地方继续陪伴。

骨灰下葬最简单三个步骤-1

其实骨灰下葬的步骤本就简单,难的是放下心里的不舍。但当阳光透过松枝洒在墓碑上,奶奶的照片在光影里笑得温和,我忽然明白:所谓“简单”,是让每一个环节都带着心意,不必追求繁复的仪式,只要记得她曾怎样爱过我们,我们便怎样好好送她走。如今每次去墓园,都要带一小束茉莉花,就像她生前总在窗台上摆着的那样——有些告别,会在时光里慢慢变成温暖的念想,而那些简单的步骤,不过是帮我们把这份念想,轻轻放进岁月里。

骨灰下葬最简单三个步骤-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