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奶奶走的时候,我和爸妈在葬礼方式上犹豫了很久。奶奶生前总说喜欢大海,退休后跟着老年团去过两次青岛,回来总念叨"海水蓝得像块绸子,人要是能融进那么干净的地方,该多好"。后来听社区主任说北京有集体海葬,不仅环保还省钱,我们才动了心思。那时候天天刷知乎查"北京集体海葬费用",却总找不到太具体的答案,如今自己跑完整个流程,倒想把真实经历写下来,给有需要的人做个参考。
一开始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费用。毕竟传统殡葬少说也要几万块,海葬听着像"新事物",总怕藏着什么隐性消费。去街道办咨询那天,负责殡葬服务的王姐笑着递来张宣传单:"你们算赶上好时候了,北京从2019年就开始推行生态安葬补贴,集体海葬的基本服务早就免费了。"她解释说,所谓"基本服务"包括骨灰撒海、专业礼仪人员、船舶使用这些大头,政府直接拨款补贴给服务机构,家属根本不用掏钱。我们后来实际花的钱,其实就两部分:一个是选了个可降解的骨灰盒,殡仪馆说普通木质的要三百多,我们选了环保纸浆的,才八十块;再有就是当天登船时给奶奶买了束白菊,二十块,加上来回的地铁票,算下来总共没超过两百块。
很多人可能跟我们一样,一开始以为海葬是"高端消费",其实完全不是。王姐说现在北京集体海葬分两种,一种是公益性集体海葬,就是政府组织的批次,每年春秋两季各有好几班,这种补贴最足,家属几乎不用承担服务费;另一种是个性化海葬,比如指定日期、单独撒放,这种可能要贵些,但普通家庭选集体海葬就够了。我们当时约的是今年三月的春季批次,提前一个月打电话到市民政局殡葬服务中心预约,接电话的姑娘特别耐心,问清了逝者信息和家属人数,还提醒我们带齐死亡证明、户口本和经办人身份证。

办理流程比想象中简单。预约成功后,出发前三天收到短信通知,让我们去指定地点集合。那天早上七点,我们在通州的一个码头登船,船上已经有二十多个家庭,大家都安安静静的,没人大声说话。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朵小白花,还有一份打印好的仪式流程单。航行到指定海域大概花了一个半小时,期间有主持人引导大家默哀,读悼词,还播放了轻音乐。轮到撒骨灰的时候,我和爸爸一起捧着那个小小的纸浆盒,看着它顺着专用的撒放口落入海里,阳光照在水面上,像撒了层碎金,那一刻突然觉得,奶奶真的回到了她喜欢的"蓝色绸子"里。
现在回想起来,最意外的是费用比预想中低太多,最感动的是整个过程的庄重和温暖。以前总觉得"身后事"要办得风光,后来才明白,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是让他们以喜欢的方式离去。北京集体海葬的补贴政策确实帮了大忙,让普通家庭不用为钱发愁,就能完成老人的心愿。如果家里老人也喜欢大海,或者想选择更环保的殡葬方式,真的可以去街道办或民政局问问,毕竟比起花多少钱,能让逝者安心、生者释怀,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