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站在圆明园遗址前,望着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断壁残垣,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海晏堂前的十二兽首。它们曾是这座“万园之园”里最灵动的注脚,用青铜的身躯承载着一个王朝的气度,也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作为西洋楼景区的核心建筑,海晏堂本是乾隆皇帝为彰显“海晏河清”的盛世愿景而建,而门前的十二生肖喷水池,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
十二兽首的诞生,藏着一段有趣的设计往事。当时负责西洋楼工程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最初想按照西方神话设计人体雕像,却被乾隆皇帝婉拒——这位深谙中华文化的帝王,更希望看到属于自己民族的符号。郎世宁与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合作,以十二生肖为原型,创造出了这组“兽首人身”的独特雕像:每个兽首高约50厘米,用精炼红铜铸造,兽首部分栩栩如生,鼠首狡黠、牛首憨厚、虎首威严……人身则身着袍服,衣纹流畅,既有中国传统服饰的韵味,又带着西洋雕塑的写实感。更巧妙的是它们的“报时”功能:每天清晨,当太阳升起,十二生肖喷水池便开始“工作”——子时鼠首喷水,丑时牛首喷水,寅时虎首喷水……以此类推,每个时辰对应一个兽首,水柱从兽首口中喷出,落入下方的水池。而到了正午十二点,十二兽首会同时喷水,水柱在阳光下交织成网,据说当时的太监和宫女会特意赶来,在水声中核对时间,那场景,成了圆明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样的盛景只持续了不到半个世纪。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的炮火打破了圆明园的宁静。侵略者闯入这座“东方博物馆”,掠夺金银珠宝,焚烧宫殿楼阁。海晏堂前的十二兽首,也没能逃过这场劫难——它们被从喷水池上硬生生凿下,连同无数文物一起被装上战舰,漂洋过海,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漂泊。此后的岁月里,这些青铜兽首散落在世界各地:有的被藏进欧洲的博物馆,有的落入私人收藏家手中,甚至在拍卖会上被反复易手,成了商人牟利的工具。每当有兽首出现在拍卖市场,总会牵动无数中国人的心——那不仅是一尊雕像,更是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伤痛。

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十二兽首的回归之路渐渐有了曙光。2000年,在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牛首、猴首、虎首现身,爱国企业家蔡冠深等人果断出手,将这三尊兽首购回,无偿捐赠给国家;2003年,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先生得知猪首的下落,花费数百万港元将其买下,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2007年,马首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出现,何鸿燊再次慷慨解囊,以6910万港元拍下,让马首暂时“安家”在澳门;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通过外交途径,向中国无偿捐赠了鼠首和兔首;2020年12月,马首正式回归圆明园,成为第一件回到原属地的兽首,如今静静陈列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展览馆里。
每一尊兽首的回归,都是一次历史记忆的重建。它们不再是冰冷的青铜,而是承载着民族情感的“文化使者”——从郎世宁的画笔到乾隆的审批,从海晏堂的喷水盛况到圆明园的火光冲天,从海外漂泊的孤独到回归祖国的荣光,十二兽首的故事,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仍下落不明,但我们始终相信,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国际交流的深入,这些漂泊的“游子”终会找到回家的路。因为它们身上刻着的,不仅是十二生肖的符号,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的敬畏与对历史的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