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母亲走后,整理她遗物时翻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她22岁时在北戴河海边拍的,穿着蓝色的确良衬衫,扎着麻花辫,身后是翻涌的浪花。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小字:“若有一天,愿化作浪花,自由来去。” 那时我才突然想起,母亲总说她最爱海,爱它的包容,爱它的生生不息。于是和家人商量后,我们决定为她选择骨灰撒海——这个她藏在照片背后的愿望。

起初我以为办理手续会很复杂,毕竟是人生最后一件大事,总怕哪里疏漏。试着拨通天津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时,心里还挺忐忑。没想到听筒那头的工作人员声音很温和,仔细听完我的需求,说:“您母亲的心愿很有意义,我们这就帮您登记。需要准备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还有家属的身份证,提前一个月预约就行。” 她还提醒我,要是材料不全也别着急,他们可以协助对接医院和殡仪馆,甚至帮忙联系花店准备花瓣。挂了电话,心里那块石头落了地,原来所谓的“大事”,也能被这样妥帖地接住。

天津骨灰撒海服务-1

约定的撒海日期定在今年三月,正好是母亲的生日。那天清晨,我们跟着工作人员来到塘沽渔港。码头停着一艘白色的服务船,船身印着“生命之舟”四个字。同行的还有另外五户家庭,大家脸上都带着肃穆,却没有沉重到让人窒息。登船后,工作人员给每人发了一本纪念册,里面夹着母亲的照片和我们提前写的悼词。开船前,一位穿深蓝色制服的大姐走过来,轻声问:“待会儿仪式时,需要帮您读悼词吗?或者您想自己念也可以。” 我摇摇头说想自己念,她笑着点头:“没关系,跟着心走就好。”

船缓缓驶离港口,城市的轮廓渐渐模糊,只剩下无边的海和天。海风带着早春的凉意,却不刺骨,反而让人清醒。大概航行了四十分钟,船停在了指定海域。工作人员拿出一个银色的撒海罐,里面铺着白色的玫瑰花瓣。“这里的海水深度超过20米,洋流稳定,骨灰会自然分解,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他一边说,一边帮我们把母亲的骨灰轻轻倒进罐里。我和妹妹扶着栏杆,看着骨灰混着花瓣从罐中滑落,像一群白色的蝴蝶扑向海面。那一刻没有想象中的悲伤,反而有种释然——母亲终于回到了她爱的地方,成了浪花的一部分。海鸥在船顶盘旋,发出清亮的叫声,像是在送别,又像是在欢迎。

天津骨灰撒海服务-2

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给每家发了一张“海葬证书”,上面印着经纬度坐标和一句“大海永志,生命永续”。回程的船上,邻座的阿姨抹着眼泪笑:“我老伴儿以前是渔民,一辈子在海上漂,现在总算能‘回家’了。” 我望着窗外的海浪,突然明白母亲说的“自由”是什么——不是消失,而是换一种方式存在。天津的骨灰撒海服务,不只是完成了一个流程,更像是搭建了一座桥,让逝者的心愿和生者的思念,都能在这片海里找到归宿。

如今每次路过海边,我都会想起那个三月的清晨。海风里好像还带着玫瑰的香,海鸥的叫声里藏着母亲的笑声。生命或许会落幕,但爱和记忆,会像海浪一样,永远翻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