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过后,我陪着父亲去民政局办理母亲的海葬手续。推开殡葬服务大厅的门,没有想象中肃穆到压抑的氛围,反倒是工作人员递来的一杯温水,让攥着死亡证明的手松快了些。母亲生前总说"死后别占地方",这份海葬申请,算是我们替她完成的最后一个心愿。

办理手续比预想中简单得多。在咨询台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拿出一沓表格,耐心指导我们填写。需要准备的材料不算复杂:逝者的火化证明、户口本、家属身份证,还有一份由全体直系亲属签字的海葬申请书。"现在政策简化了流程,材料齐全的话,当天就能完成登记。"工作人员一边核对文件一边说,"你们选的是下月初的集体海葬,正好赶上潮汐平稳的好时候。"说到费用,父亲原本有些局促——他总担心这类服务开销不小。没想到工作人员笑着解释:"天津从2019年就推出了海葬补贴政策,像您家这种情况,每位逝者能申请2000元补贴,基本能覆盖大部分费用。"表格上"补贴申领"那一栏,工作人员用红笔轻轻圈出,"填完这个,等仪式结束后拿着回执来办就行,钱会直接打到银行卡上。"

等待海葬的日子里,我和父亲去殡仪馆取回了母亲的骨灰盒。小小的骨灰坛用红布裹着,比想象中轻。出发前三天,海葬服务中心打来电话,提醒我们当天要带的物品:家属身份证、骨灰盒,还有母亲生前最喜欢的那支梅花形状的发簪——仪式上可以随骨灰一起撒入大海。约定的清晨,我们在渤海湾码头集合,同船的还有二十多个家庭。穿着深色制服的工作人员帮大家把骨灰盒整齐摆放在甲板上,轻声交代:"等会儿船到指定海域,会有专人引导撒放,家属也可以自己动手,记得注意安全。"

船鸣着笛驶离港口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甲板,父亲把母亲的骨灰盒抱在怀里,手指轻轻摩挲着红布上的褶皱。一个小时后,船速慢了下来,广播里响起舒缓的哀乐。工作人员先向海面敬献了花篮,然后按顺序引导家属上前。轮到我们时,父亲颤抖着打开骨灰盒,我握着他的手,将混着花瓣的骨灰缓缓撒向大海。白色的骨灰随着浪花起伏,像一群蝴蝶贴着水面飞走。"您看,妈喜欢的海。"父亲突然开口,声音带着哽咽却很轻,"她说过想看一辈子海,现在终于如愿了。"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一本纪念册,封面上印着当天的日期和经纬度,里面还夹着一张烫金的"海葬纪念证书"。

天津海葬政策-1

回程的船上,邻座的阿姨和我们聊起天。她母亲三年前办的海葬,"那时候补贴刚推出,手续比现在麻烦点,但工作人员特别有耐心,跑了两趟就办好了。"她说着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是去年海葬周年时,服务中心组织家属参加的"海祭"活动,"他们每年都会在清明前后安排免费的祭扫船,带着鲜花和祭品出海,让我们这些家属有个念想。"父亲听着,轻轻点头:"原来以为海葬就是一撒了之,没想到政策考虑得这么周全。"

现在再想起那天的海,心里少了些沉重,多了些释然。天津的海葬政策,不仅用实实在在的补贴减轻了家庭负担,更用细致的服务让"告别"这件事有了温度。当骨灰融入大海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母亲说的"不占地方",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就像这循环往复的潮汐,永远带着爱与思念,轻轻拍打岸边。

天津海葬政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