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清明,我站在渤海湾的甲板上,看着母亲的骨灰随着花瓣融入蔚蓝的海水。海鸥掠过船头时,我忽然想起她生前总说的那句话:"人从自然来,该回自然去。"作为普通工薪家庭,我们用一场庄重而宁静的海葬,完成了母亲最后的心愿,也让我真正理解到,这种生态安葬方式离我们并不遥远。

母亲退休前是小学教师,晚年常看海洋纪录片。她总说传统墓地像个拥挤的格子间,不如让骨灰化作养分滋养海洋。起初我以为这只是老人的戏言,直到整理遗物时发现那份签好的《海葬申请书》。打电话咨询民政局时,工作人员的话让我很意外:"海葬政策已经推行十几年,普通人只要符合条件都能申请。"原来所谓的"门槛",不过是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想象。

办理手续比想象中简单。带着死亡证明和骨灰盒,在殡仪馆服务窗口填了申请表,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公益海葬的流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费用明细:除了骨灰盒和交通费,撒海环节全程免费,连家属乘船的费用都由政府补贴。预约的是春季集体海葬,同行的有二十多个家庭,最小的逝者是位刚满周岁的婴儿,最年长的老人享年94岁。等待的两个月里,我按照母亲遗愿,在骨灰中混入了她最爱的茉莉花瓣,用蓝布包裹着放进专用降解骨灰坛。

普通人可以海葬吗知乎推荐-1

海葬那天清晨,家属们在码头集合。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黄色的菊花和纪念证书,还有一本印着"生命如炬,向海而生"的纪念册。当船行至指定海域,广播里响起舒缓的钢琴曲。工作人员按顺序引导家属走到船尾,我们捧着骨灰坛绕船一周,将骨灰和花瓣缓缓撒入海中。那一刻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母亲生前最疼爱的小孙女轻声说:"奶奶变成了大海的星星。"海风吹干了泪痕,看着骨灰在海水中慢慢散开,我忽然觉得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现在每次去海边,我都会带束茉莉花。沙滩上那些被海浪冲上岸的贝壳,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就像母亲温柔的眼睛。办理海葬的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思念从不需要墓碑承载。当越来越多普通人选择这种绿色安葬方式,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给后代留下碧海蓝天的礼物。如果您的家人也有这样的心愿,请相信,这场与大海的约定,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

普通人可以海葬吗知乎推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