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爷爷常说,他这辈子最遗憾的是没见过真正的大海。他出生在西北的小山村,年轻时跟着工程队走南闯北,却总与海岸线擦肩而过。去年冬天他走的时候,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含糊地说:“要是能去海边看看就好了……”家里人商量后,都觉得该圆他这个心愿——办一场海葬。可真要着手准备时,大伯突然问:“咱这么做合法吗?国家允许海葬吗?”这话一出,原本沉重又带着期盼的气氛瞬间凝固了。是啊,大海那么大,把骨灰撒进去,会不会违反什么规定?这个问题,我猜很多想选择海葬的家庭都曾琢磨过。
担心海葬不合法的朋友,可能是把“海葬”和“私自抛撒骨灰”弄混了。国家不仅允许海葬,近年来还一直在鼓励这种生态安葬方式。早在2016年,民政部就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海葬、树葬、花坛葬等列为节地生态安葬的重要形式,要求各地“积极推广”。2023年发布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里,更是把“支持开展海葬、江葬等骨灰撒放活动”写进了重点任务。也就是说,海葬是有国家政策“撑腰”的,属于被官方认可和倡导的安葬方式。而且很多地方为了鼓励群众选择生态安葬,还会提供补贴——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对选择海葬的家庭,不仅减免基本服务费,还会发放数千元的生态安葬补贴,这既是对环保理念的支持,也是对群众的实际关怀。
不过有一点必须说清楚:合法的海葬,绝不是自己找条船把骨灰撒进海里那么简单。国家允许的是“规范的海葬”,而非“私自抛撒”。根据《殡葬管理条例》,禁止在公共场所停放遗体、灵柩或者骨灰盒,禁止在耕地、林地、河流、水库、湖泊等地方建造坟墓或者抛撒骨灰。这里的“抛撒骨灰”指的是未经批准的私自行为,而通过正规渠道组织的海葬,是经过民政部门备案、在指定海域、由专业机构操作的,完全符合规定。比如我们家给爷爷办海葬时,就是通过市殡仪馆联系的殡葬服务公司,他们会提前向海事部门申请航线,确定远离航道和渔业区的专用海域,整个过程有工作人员全程引导,仪式庄重又规范。所以想办海葬的朋友,一定要通过殡仪馆、正规殡葬服务机构等合法渠道申请,千万别图方便私自操作,既不安全也可能违反规定。

真正经历过一场规范的海葬后,你会发现这种方式远比想象中更有温度。爷爷的海葬仪式选在一个晴朗的春日,我们跟着殡葬服务船出海,工作人员先介绍了海域的情况,然后播放了爷爷生前喜欢的老歌曲。当洁白的骨灰伴着花瓣缓缓撒入大海时,阳光洒在海面上,像碎金一样闪烁,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爷爷为什么向往大海——它包容、辽阔,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自然。船上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每年要组织几十场海葬,很多家属事后反馈,比起传统墓葬的“一抔黄土”,海葬让他们觉得亲人从未离开,只是化作了海风、海浪,永远陪在身边。更让我们心安的是,这种方式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骨灰中的钙、磷等成分会自然降解,不会污染海水,这或许就是国家鼓励生态安葬的意义——让生命的终点,成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起点。
现在再有人问我“海葬是国家允许的吗”,我会肯定地告诉他们:不仅允许,还值得被更多人了解和选择。国家的政策支持、规范的服务流程、对逝者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这几点加起来,让海葬成为一种既合法又有意义的安葬方式。如果你身边也有亲人向往大海,或是希望用更环保的方式告别,不妨多了解一下正规的海葬服务——让生命归于山海,或许才是对“逝者安息”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