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到他十年前写的日记,最后一页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若有那天,把我撒进黄海吧,我这辈子在码头扛过包,在渔船上补过网,大海才是我的老伙计。"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他总爱在傍晚坐在阳台看青岛的海岸线——他早把心留在了那片蓝里。

决定办海葬后,我在网上查了不少资料,最后拨通了天道海葬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位姓王的大姐,声音温和得像春日的海风:"我们办公点在崂山区秦岭路8号,您要是方便,下午可以过来聊聊,顺便看看材料。"按照导航走时才发现,这里离父亲生前常去的石老人浴场不过两站路,或许是冥冥中的巧合。

推开玻璃门时,屋里正飘着淡淡的百合香。不同于想象中肃穆的黑白调,墙面刷着米白色,书架上摆着几本关于海洋生态的书,靠窗的桌上还放着一个装着贝壳的玻璃罐。王大姐递来一杯温水,翻开文件夹轻声说:"咱们青岛的海葬航线主要在胶州湾外海,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发船,您父亲这种情况需要准备死亡证明、火化证和亲属关系证明。"她说话时手指轻轻点着文件上的注意事项,像在帮自家亲戚理家务。

青岛天道海葬地址-1

上个月农历十五,我们跟着天道的团队出海。码头停着艘白色的船,船头挂着素色的绸带。同行的还有五户人家,大家都没多说话,只是望着远处的灯塔。当工作人员把父亲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放进可降解的骨灰坛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他带我在海边捡贝壳,说"海水会把好东西带到更远的地方"。坛罐入海的瞬间,一群海鸥从船尾掠过,翅膀划破晨雾,像父亲年轻时张开的帆。

回来的路上,王大姐递给我一张卡片,上面印着"黄海北纬36°05',东经120°20'"——那是父亲"回家"的坐标。现在每次路过秦岭路,我都会往那栋米白色的小楼望一眼,想起那天海面上的阳光,想起父亲日记里的那句话:大海从不带走什么,它只是把爱变成了潮汐,一遍遍地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