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离开后的第三年,我带着一束他最爱的桅子花来到海边。海风掠过礁石时带着咸涩的气息,像极了他生前常说的那句"人生就该活得开阔"。四年前那个初春,我们遵他遗愿选择了海葬,当骨灰伴着花瓣沉入碧波的瞬间,我忽然明白这片蔚蓝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

最初的日子总在寻找寄托,第一年忌日我固执地回到海葬时的码头。清晨的薄雾里,我把写满思念的卡片折成纸船放进海水,看着它晃晃悠悠飘向远方。那时总觉得祭奠需要固定的仪式,直到母亲提醒我:"你爸最不喜欢拘泥形式,他说过只要心里装着,哪里都是家。"这句话让我渐渐放下执念,开始在生活里寻找与父亲"重逢"的痕迹。

现在每年到了父亲的生日,我会带着孩子去海边公园。五岁的小孙女还不懂死亡的重量,只知道要给"天上的爷爷"送祝福。她歪歪扭扭画的全家福,被我用防水袋装好系在风筝上,看着彩蝶般的风筝乘风而起,仿佛真的能抵达云端。有时风浪大不能出海,就在阳台摆上父亲生前常用的紫砂杯,泡一壶他钟爱的龙井,对着阳光里飞舞的微尘絮絮叨叨说些家常,就像他从未离开。

去年开始尝试把思念种进土里。在院子角落开辟了小花坛,种下从海边带回的贝壳和沙土,移栽了父亲生前养护多年的兰草。每当春末兰草抽新芽,就觉得是他在以另一种方式回应。清明时节采撷几朵初绽的桅子花,和他生前爱看的《航船日志》一起摆在书桌,墨香混着花香,恍惚间还能听见他翻书时沙沙的声响。

亲人海葬后每年怎么去祭奠-1

今年清明我没有去海边,而是整理了父亲的老照片。泛黄的影像里,他站在甲板上笑容灿烂,背后是无垠的大海。忽然明白最好的祭奠不是固定的仪式,而是把他教给我的勇敢、乐观活进日常。傍晚时分,我打开窗让海风吹进房间,看着远处归航的渔船亮起灯火,就像父亲年轻时平安归来的模样。原来真正的怀念,早就在岁月里长成了我们自己的样子。

亲人海葬后每年怎么去祭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