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外公走了。临走前他拉着我的手说,不想占土地,想把骨灰撒进大海,跟着潮水看看年轻时跑船去过的地方。我抹着眼泪点头,心里却没底——海葬要花多少钱?流程复杂吗?连张照片留念都没有怎么办?
带着这些疑问,我先去了街道的殡葬服务站。工作人员是位50多岁的大姐,看我红着眼圈,递了杯热水说:“别着急,现在上海海葬政策很成熟,我给你慢慢讲。”她拿出一本蓝色手册,翻开第一页就是价目表。基础套餐3800元,包含可降解骨灰盒(竹制的,上面刻着海浪纹)、遗体运输(从殡仪馆到码头)、专用船舶的船费、仪式主持、海葬证书,还有一份纪念册。“要是想给家属留影像,能加选摄影服务,高清照片套餐800元,20张精修,送电子相册;要是要视频,1200元,从码头集合拍到撒骨灰全程,配背景音乐。”大姐指着手册上的样图,照片里的海面泛着金光,家属们站在船舷边,手里捧着白菊,看着挺庄重。
我心里算了笔账,外公一辈子节俭,基础套餐应该够了,但想到妈妈和舅舅没能来上海送最后一程,还是加了摄影。交材料那天,需要带外公的死亡证明、户口本、家属身份证,工作人员核对完信息,给了张预约单,约在一个月后的农历十五——说是涨潮时撒骨灰,寓意“顺流远行”。
到了海葬那天,我起了个大早,码头在吴淞口,天还没亮透就到了。一起登船的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陪着长辈来。船开出去半小时,海面渐渐开阔,远处的货轮变成了小点。仪式开始时,主持人念了悼词,然后按顺序叫家属到前甲板。轮到我时,工作人员帮我打开骨灰盒,里面的骨灰混着花瓣。我蹲下身,把骨灰一点点撒进海里,海水很蓝,骨灰碰到水面就散开了,像一群银色的小鱼游向深处。摄影师小陈一直举着相机,后来看他拍的照片,有我撒骨灰时的侧脸,有海面上的海鸥,还有纪念墙上外公名字的特写——每个名字都用金漆描过,高清镜头下连笔画的纹路都清楚。

回来后,我把照片洗出来放进纪念册,妈妈在电话里哭着说:“看到照片就像在现场一样,爸肯定高兴。”现在每次翻相册,看到那张海鸥追着船飞的高清图,我总觉得外公真的变成了风,在海上自由飘着。其实海葬不只是省钱,更重要的是让逝者以另一种方式“活着”——不占一寸土地,却能永远和大海在一起。如果有朋友也需要办海葬,记得提前三个月预约,带齐证件,要是想留纪念,加个摄影套餐挺值的,那些高清照片,会是往后很多年里,最温暖的念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