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奶奶走的时候,全家人围在灵堂里讨论后事。姑姑突然说:"妈生前总念叨,说死后不想占着土地,要是能撒到海里去,跟着浪花漂,多自在。"这话一出,屋里安静了好一会儿。我当时心里也犯嘀咕:天津靠海,可海葬这种事,真的有地方能办吗?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疑问其实早就有答案了。那天下午,我揣着奶奶的身份证复印件去了区民政局,殡葬科的王科长听完我的来意,笑着递过一杯热茶:"咱们天津的海葬服务,都开展十几年了。"他拉开抽屉拿出一沓宣传册,封面上"生态安葬"四个字旁边,印着片蓝盈盈的海浪。原来从2010年起,天津就把海葬纳入了政府惠民工程,不仅有专门的服务团队,连基本的船费、骨灰盒、撒放仪式都免费,家属只需要承担往返集合点的交通和餐饮。王科长翻到流程页指给我看:"先在户籍所在区的殡仪馆登记,提交逝者证明和家属身份证,审核通过后就能预约出海时间,一般每月有两到三趟船,旺季可能要排队,但都会尽量满足遗愿。"

真正跟着流程走的时候,才发现这事儿比想象中更有人情味。预约那天是个阴天,我和爸妈去了北仓殡仪馆的生态安葬服务窗口。负责登记的小姑娘说话轻声细语,得知是奶奶的遗愿,特意在备注栏写了"优先安排近期班次"。出发前三天,工作人员还打来电话确认:"出海那天记得多穿点,海上风大。"到了出海的日子,我们按通知早上七点到东疆港码头集合。码头上已经停着艘白色的船,船身上"生命之舟"四个金色大字在朝阳下闪闪发亮。同行的还有另外五户人家,大家互相点头致意,眼神里都是相似的平静。工作人员给每位家属发了束白菊,又递来密封好的骨灰袋——之前殡仪馆已经帮忙把骨灰研磨成了细粉,说是这样更容易融入海水。
船开出去一个多小时,甲板上的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广播里突然响起舒缓的音乐,主持人声音温和:"现在我们到达渤海湾指定海域,请家属们准备撒放。"我和爸爸一起解开骨灰袋,妈妈把白菊花瓣撒在骨灰上。海风突然转了个向,带着花瓣和骨灰一起飘向海面,像一群白色的蝴蝶贴着浪尖飞。那一刻我想起奶奶总说的"人来于尘土,归于大海",眼眶突然热了。旁边有位大爷对着大海喊:"老伴儿,你看这水多清,比咱家鱼缸亮堂多啦!"逗得大家都笑了,笑着笑着又红了眼。回程的船上,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发了本纪念册,里面有撒放时的照片,还有张印着经纬度的"海葬证书",背面写着:"此处海水深蓝,此处思念绵长。"
现在每次带孩子去东疆港看海,我都会指着远处的货轮说:"太奶奶就在那片海里游泳呢。"孩子歪着头问:"那她会变成小鱼吗?"我想了想说:"她会变成浪花,变成海风,变成我们心里的念想。"天津的海葬服务,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流程,而是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温柔纽带。如果你也有亲人想归于这片海,别犹豫,去问问当地的殡葬服务窗口,那些蓝盈盈的海浪里,藏着比墓碑更长久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