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爷爷走的时候,全家人围在灵堂里商量后事。姑姑突然提起海葬,说现在国家好像在推这个,既环保又省钱。但我和爸妈都有点懵——海葬?这事儿靠谱吗?国家真的提倡吗?现在还有人这么做吗?
后来我才知道,姑姑的话不是空穴来风。其实早在2016年,民政部就联合八部委发过文件,明确说要“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海葬就是其中重点鼓励的方式之一。当时文件里写,要“鼓励家庭成员合葬,推广骨灰撒海、树葬、花坛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安葬方式”。这几年,这个政策一直在延续,各地民政部门也在落实。就像北京,从2010年开始就免费提供骨灰撒海服务,家属不仅不用掏撒海的费用,还能领交通补贴;上海更早就开始了,现在每年都会组织好几次集体海葬活动,报名的家庭得提前排队。

那现在还有人参与吗?我特意查了些资料,发现还真不少。就说青岛吧,从2003年第一次组织海葬到现在,二十多年里已经办了200多场撒海活动,近万具骨灰跟着家属的思念沉入大海。去年春天,我在新闻里看到,他们一场活动就有100多个家庭参加,有老人带着父母的骨灰,也有中年人给去世的配偶报名。工作人员说,这几年报名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尤其是年轻人,觉得“把骨灰撒进大海,就像回到了生命最初的地方”,比买墓地更有意义。

其实一开始,我和爸妈也纠结过“入土为安”的老观念。姑姑劝我们:“爷爷一辈子爱钓鱼,总说大海最包容。撒进海里,不就是让他回了最喜欢的地方?”后来我们去民政局咨询,工作人员拿出一沓资料,说现在海葬全程都很规范——有专用的降解骨灰盒,撒海时会有仪式,家属还能拿到纪念证书,上面刻着撒海的经纬度,想他的时候,看看那串数字,就像知道他在哪个角落“安歇”。今年清明,我们终于帮爷爷完成了心愿。船开到指定海域,工作人员把骨灰和花瓣混在一起,随着哀乐轻轻撒进海里。看着白色的骨灰慢慢融入深蓝的海水,我突然觉得,这不是告别,而是另一种团圆。
现在再有人问我“国家提倡海葬吗?现在还有吗?”我总会想起那天的海。国家不仅提倡,还在用真金白银支持——从免费服务到家属补贴,从规范流程到人文关怀,都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这种生态安葬方式。而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也让“海葬”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命延续。或许未来,当我们谈论“身后事”时,想到的不再是冰冷的墓碑,而是大海的辽阔、树木的葱郁,和那些关于爱与自然的温柔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