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爷爷走的时候,全家人商量后事,姑姑提起海葬,说这是爷爷生前念叨过的愿望——“不想占土地,撒到海里,自由自在”。那时候我们对海葬几乎一无所知,只模糊觉得“可能挺贵”,后来跑了民政局、问了殡葬服务中心,才发现费用比想象中实在,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里,我们真正读懂了爷爷说的“自由自在”是什么意思。

最开始打听费用,是在区民政局的殡葬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拿出一张清单,说北京从2019年就推行公益海葬了,政府有补贴,个人承担的部分其实很少。基础的官方服务里,包含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处理、专用骨灰盒(可降解材质,不会污染海洋)、出海船费、工作人员服务费,还有家属的乘船名额(一般允许3-5位直系亲属陪同)。这些项目加起来,没补贴前大概要3000多,但政府会补贴2000元左右,所以个人实际支付的基础费用在800到1500元之间。我们当时选的是季度性的集体海葬,就是和其他家庭一起出海,人多但仪式感不减,工作人员会统一安排流程,从码头集合、登船、默哀到撒骨灰,全程大概3小时,很规范。

不过除了基础费用,还有些“可选项目”,看家庭需求决定要不要花。比如爷爷生前喜欢茉莉花,我们加了一束鲜花撒海服务,殡仪馆提供的鲜花束有不同价位,从200到500元不等,我们选了380元的混搭花束,白色玫瑰配茉莉,撒下去的时候跟着骨灰一起飘在海上,姑姑说“像爷爷在笑”。还有家属想留纪念的话,可以加摄影服务,有工作人员全程跟拍,剪辑成短视频,费用大概500到800元,我们当时没要,觉得用心记住那一刻比视频更重要。如果家属人数超过规定名额,多出来的人需要额外付乘船费,每人100元左右,我们家去了6个人,多付了100元给叔叔,也算合理。

准备海葬的过程里,有几个细节我们后来才知道,提前了解能少走不少弯路。比如预约要趁早,尤其是春秋两季,天气暖和,选海葬的家庭多,公益海葬的名额得提前2-3个月申请,带好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家属身份证,去户籍所在区的民政局登记就行。如果想选“单人专属海葬”,就是包一条小船单独出海,费用会高一些,大概5000到8000元,适合想安静告别的家庭,但我们还是选了集体海葬,爷爷生前爱热闹,说“和老伙计们一起‘远航’也挺好”。还有骨灰盒,官方提供的是简易可降解盒,但如果家属想定制,比如刻字、用特殊材质,需要自己另外买,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我们用了官方的盒子,上面印着海浪图案,爷爷肯定喜欢。

在北京参加海葬大概需要多少钱-1

现在想起去年春天出海的那天,海风有点凉,阳光却很好。当工作人员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看着它们慢慢散开,融入蓝色的波浪,我突然明白爷爷说的“自由自在”——不是花多少钱的事,是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不占一寸土地,却永远和自然在一起。后来算总费用,基础服务1200元,鲜花380元,多一人船费100元,总共1680元,比传统土葬省了不少,更重要的是,我们用爷爷喜欢的方式送了他最后一程。所以如果你也在考虑海葬,别被“费用”吓住,先去民政局问问公益政策,再根据家人需求选项目,最重要的,是尊重逝者的心愿,让这场告别,温暖又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