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爷爷走的那年春天,他躺在病床上拉着我的手说,这辈子在陆地上待够了,想去海里看看。当时我只当是老人的玩笑话,直到处理后事时翻出他写的纸条,才发现那是他认真的心愿。可老百姓的骨灰真能撒海里吗?我一点头绪都没有,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敲下“骨灰撒海”四个字,没想到跳出的“视频大全”让我找到了方向。
点开第一个视频时心里还有点忐忑,总觉得这种事该去问民政局或殡仪馆,看视频会不会太随意。但视频里的主讲人是位穿制服的殡仪馆工作人员,说话温和又有条理。他说骨灰撒海在咱们国家早就不是新鲜事,2000年起就鼓励生态安葬,老百姓完全可以合法办理,还不用花太多钱。视频里还展示了文件,民政部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白纸黑字写着“支持骨灰撒海、树葬等安葬方式”。我悬着的心才算放下,原来爷爷的心愿不是空想。

后来又刷到好几个“流程详解”的视频,比看文字说明直观多了。有个家属拍的vlog让我印象很深,她带着奶奶的骨灰去办理时,殡仪馆专门安排了顾问对接。先要准备逝者的死亡证明、户口本,家属的身份证,还要填一份《骨灰撒海申请表》。视频里她对着镜头展示表格,说“这里要写清楚撒海的时间和地点,工作人员会推荐渤海湾、黄海这些指定海域,避开航道和养殖区”。还有个视频讲集体撒海和单独撒海的区别,集体的话殡仪馆会定期组织,费用更低,还有专业的仪式;单独撒海需要提前预约,适合想安静送别亲人的家庭。我边看边记笔记,感觉心里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
真正去殡仪馆办理时,发现视频里说的一点没错。负责接待的王姐拿出和视频里一样的流程单,笑着问“是不是提前做过功课啦?”我不好意思地说看了不少视频,她反而夸“现在年轻人都聪明,知道用视频学办事,比我们当年跑断腿强多了”。我们选了清明节后的集体撒海,那天来了二十多个家庭,大家捧着小小的骨灰盒,脸上没有想象中的沉重。船开到指定海域时,工作人员轻声引导我们打开骨灰盒,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看着白色的骨灰随着浪花散开,像爷爷说的“变成海里的星星”,突然觉得视频里看到的画面都活了过来——那些模糊的镜头、温和的讲解,原来都是为了让这一刻更平静、更有尊严。
回来后我又把看过的视频整理了一遍,发现里面藏着很多没注意到的细节:比如撒海时要穿深色衣服,家属可以带逝者生前喜欢的小物件一起撒放,仪式结束后殡仪馆会发纪念证书。这些视频就像无声的向导,让原本陌生的事情变得有章可循。现在每次有人问起骨灰撒海的事,我都会推荐他们去看看这些视频,毕竟比起道听途说,亲眼看到流程、听到讲解,心里才更踏实。老百姓办大事,不就图个明明白白、安安心心吗?而这些视频,恰恰给了我们这样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