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爷爷走的时候,全家人在葬礼方式上犹豫了很久。土葬要占一亩三分地,爷爷总说“活人不能跟死人抢地”;树葬怕我们这些后辈忙起来忘了浇水施肥,委屈了他;最后爸爸翻出爷爷退休前的相册,指着那张在青岛海边拍的黑白照片说:“他这辈子就去过一次海,回来念叨了十年,不如就让他‘住’在海里吧。”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北京海葬的办理之路。
决定办海葬后,第一步是找对门路。一开始在网上搜“北京海葬”,跳出不少殡葬公司,价格从几千到几万不等,看得人眼花缭乱。后来问了社区居委会的李姐,才知道北京正规的海葬服务主要由市民政局下属的殡葬服务机构统筹,比如北京市殡葬管理事务中心,或者各区民政局指定的殡仪服务站,这些机构的收费透明,还能申请政府补贴。我们联系的是朝阳区殡仪服务站,电话打过去时,接电话的大姐声音很温和,她说:“集体海葬是公益项目,基本服务费全免,家属只需要承担少量登船和纪念用品的费用,你们先准备材料就行。”
准备材料时,我们差点因为少带一份复印件跑第二趟。需要的东西其实不复杂:逝者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原件及复印件(如果是火化的,还要带《火化证明》);经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逝者和经办人的户口本(证明亲属关系);还有逝者的骨灰盒——如果已经火化的话。大姐特意提醒:“骨灰盒不用买太贵的,撒海时要把骨灰倒出来,盒子可以留作纪念,也可以现场交给工作人员统一处理。”我们后来选了个素木小盒,刻了爷爷的名字和生卒年,打算仪式结束后带回家放书房。

预约流程比想象中简单。材料交齐后,服务站会给一张《海葬服务登记表》,填好逝者信息、家属联系方式,选好希望的安葬季度(一般春秋两季天气好,船期多,夏季太热,冬季风大,船期少)。我们选了今年4月的船期,3月底接到电话通知具体登船时间和地点——从天津港出发,早上7点集合,车程1小时,航行2小时到指定海域。登船那天,码头上已经站了二十多户人家,每个人手里都捧着用红布包着的骨灰盒,没人大声说话,但能看到有人偷偷抹眼泪。船上有工作人员主持仪式,先默哀三分钟,然后念逝者的名字,家属按顺序走到甲板,把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爸爸撒骨灰的时候,海风突然大了些,骨灰被吹得飘向远方,像一群白色的蝴蝶,他哽咽着说:“爸,这下你能天天看海了。”
仪式结束后,工作人员给每家发了一本《海葬纪念证》,封面是蓝色的海浪,里面印着撒海的经纬度和日期。回来的路上,妹妹突然说:“以前总觉得葬礼是结束,现在倒觉得是开始——以后每年春天,咱们就来海边看看爷爷,他在海里肯定比在盒子里自在。”其实办海葬的这几个月,我总担心流程复杂、手续麻烦,真正走完一遍才发现,最难的不是跑腿交材料,而是站在甲板上看着骨灰融入大海的那一刻——既舍不得,又觉得这是对逝者最好的成全。现在每次路过什刹海,看着水面波光粼粼,就想起那天的海,想起爷爷照片里的笑容,心里反而踏实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