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的某个清晨,我陪着父亲在海边散步时,他忽然指着远处的货轮轻声说:"等我走了,就把骨灰撒进这片海。"父亲是老渔民,一辈子与大海为伴,这个决定并不意外。真正让我犯难的是他接着说的那句话:"别找那些花里胡哨的仪式,就咱们一家人,开着你的小渔船去。"

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四处打听。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沓蓝色封皮的手册,骨灰海葬管理办法》里明确写着"禁止个人私自组织海上骨灰撒放活动"。但翻到细则部分,又发现"经民政部门备案的家庭自主海葬"属于例外情况。就像在迷雾中看到灯塔,我决定顺着这条线索往下走。

第一次去海事局办理报备时,窗口的年轻姑娘耐心地解释:"不是不让自己撒,是要在指定海域和时间。"她指着海图上用红笔圈出的区域,那片距海岸线12海里的长方形海域,是专门划定的骨灰撒放区。需要提前七个工作日提交申请,注明参与人数、船只信息,还要承诺使用可降解的骨灰容器。这些规定让我想起父亲常说的"大海有大海的规矩",原来连告别都要遵循海洋的秩序。

海葬可以自己撒骨灰吗视频-1

筹备过程中,我意外发现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想法。在殡仪馆的海葬服务站,遇到了带着孙女来办理手续的李阿姨。她丈夫是退休海军,生前总说要回归"蓝色军营"。"以前觉得海葬就是把骨灰倒进海里,"李阿姨摩挲着丈夫的军功章,"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有这么多讲究。"服务站的志愿者会提供免费的生态骨灰盒,是用玉米淀粉制成的,入水后会在48小时内降解。还会附赠一本纪念册,教家属如何采集海水样本、制作漂流瓶纪念物。

真正出海那天,天空飘着细雨。按照规定,我们租用了有资质的渔船,船长特意把船速放慢到每小时5海里。当父亲的骨灰随着菊花瓣落入海面时,小女儿忽然说:"爷爷变成了好多小银鱼。"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的规定不是束缚,而是让这场告别更有尊严。海事部门的巡逻艇在远处护航,像沉默的守护者,确保这片海域只有祝福没有污染。

回来的路上,我看着手机里刚收到的短信,是民政部门发来的海葬证书编号,凭这个可以在政务APP上查询到撒放坐标。原来最自由的告别,恰恰需要最严谨的守护。父亲用一辈子教会我敬畏大海,而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让这份敬畏有了更具体的模样。现在每次带女儿来海边,她都会指着远处的灯塔说:"爷爷就在那片星星下面游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