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早上,我陪母亲去区民政局的殡葬管理窗口,手里攥着父亲的死亡证明和户口本。三个月前父亲走的时候,母亲就念叨着要按他生前的心愿办海葬,只是那时我们都沉浸在难过里,直到最近才慢慢整理好心情,开始着手准备。路上母亲一直没说话,快到窗口时突然问我:“你说这海葬,得花多少钱啊?
我其实也没底。之前听人说殡葬行业水深,总怕遇到乱七八糟的收费。窗口的工作人员是个戴眼镜的姑娘,说话轻声细语的,看我们递过去的材料,先问了句:“是申请生态海葬吧?老人家生前有提过具体的日期吗?”母亲点点头,说想选在父亲生日那天。姑娘拿出一张表,边填边解释:“上海的海葬基本服务是政府补贴的,像骨灰撒海、专用船舶、礼仪人员这些,都不用家属花钱。”母亲愣了一下,“真的?一分钱不用出?”姑娘笑了,“基本服务免费,但有些家属会选自愿项目,比如定制骨灰盒、鲜花瓣,或者纪念册,这些是自费的,丰俭由人。”
后来我们选了个简单的套餐:政府提供的可降解骨灰盒,加上一小束白菊,工作人员说这部分费用是380元。我扫码付款时,母亲在旁边小声说:“比我想象的便宜多了,你爸要是知道,肯定说‘这才对嘛,别瞎花钱’。”其实办手续的时候,工作人员还提了补贴政策:上海户籍的逝者,家属能领2000元的生态安葬补贴,拿着火化证明和海葬确认书就能申请。我算了算,就算加上自选的380元,补贴领回来还能富余一千多,母亲听了眼睛有点红,“政府想得真周到,连这点都替老百姓考虑到了。”
海葬仪式定在父亲生日那天的清晨。我们跟着殡葬服务车到了吴淞口码头,船上已经有二十多个家庭,大家都安安静静的,有人捧着相框,有人手里攥着花瓣。仪式开始时,工作人员念着逝者的名字,家属们依次把骨灰撒进海里。母亲把花瓣和骨灰一起撒下去的时候,海风突然吹起她的头发,她轻声说:“老头子,你看这海多大,以后想你了,我就来海边坐坐。”回程的车上,母亲靠在我肩上,“你知道吗,办手续那天我还偷偷带了五千块现金,想着万一要花不少呢,结果根本没用上。”她顿了顿,“以前总觉得‘身后事’麻烦又费钱,现在才知道,海葬不光环保,还真给活人减轻负担。”

现在每次路过黄浦江,母亲都会指着江面说:“你爸就在那片海里呢。”其实关于海葬费用,我们后来才知道,不同区的补贴政策可能略有差异,有些区对非户籍逝者也有部分补贴,具体可以打12345市民热线问。但对我们家来说,最暖心的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看到父亲的心愿实现了——他一辈子爱海,最后真的成了海的一部分,而这份“回归”,并没有让活着的人背上经济负担。或许这就是生态殡葬的意义吧,让告别变得轻盈,让思念有处安放,也让“身后事”的花费,真正回到了“为人”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