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后的第三个月,我终于决定完成他生前总挂在嘴边的愿望——把骨灰撒进他守了一辈子的大海。他是老渔民,总说大海是最包容的归宿,可真到要动手时,我才发现这件事远不止“撒下去”那么简单。那些藏在情感背后的细节,是我花了近一个月才慢慢拼凑清楚的答案。

记得准备撒海前,我先花了两天时间查资料。最开始以为“私人撒骨灰”只要找个没人的地方就行,直到刷到一条新闻说有人在近海撒骨灰被处罚,才惊觉法律这根弦不能松。后来打电话给当地海事局,工作人员耐心解释:私人骨灰撒海需要提前报备,尤其是在通航水域或港口附近,得说明时间、地点、参与人数,还得保证不影响航运安全。我照着流程填了申请表,附上父亲的死亡证明和亲属关系证明,三天后拿到了备案回执。那一刻突然明白,对逝者的尊重,首先得建立在对规则的敬畏上,就像父亲总说“大海有大海的规矩,人得守着”。

选日子的时候,我特意翻了父亲的日记。他写过“最喜欢五月的清晨,浪小,鱼不闹,能听见海水和礁石说话”。我查了潮汐表,挑了个农历十五前后的清晨,避开了周末和禁渔期——海事局的人提醒过,禁渔期渔船多,撒海可能干扰作业,也容易发生意外。出发前一天,我盯着天气预报看了好久,生怕遇到大风天。父亲晕船,若海面颠簸,我们这些送他的人也难安心。最后定了个风力三级、能见度10公里的日子,租了艘小渔船,船长是父亲以前的老伙计,他说“这时候的海最安静,适合送老哥哥回家”。

物品准备其实藏着很多小心思。最开始想买个漂亮的陶瓷骨灰盒,后来想起海洋环保的规定:不能用不可降解的材料,不然骨灰盒沉在海底,反倒成了大海的负担。我换成了纸浆做的可降解骨灰盒,淡黄色的,上面印着父亲喜欢的浪花图案。撒放工具选了木勺子,比金属的轻,撒的时候不容易溅起扬尘。母亲偷偷准备了一小袋干花瓣,是父亲生前种的栀子花,晒干了带着淡香。船长提醒我们:“撒的时候别急,一勺一勺慢慢撒,顺着风向,不然骨灰容易吹回来迷了眼睛。”我把花瓣和骨灰轻轻混在一起,想起父亲总说“做事要稳,就像撒网,急了容易空”。

私人骨灰撒在海里需要注意什么事项-1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上船前,船长反复叮嘱:“除了骨灰和可降解的花瓣,啥都别往海里扔。”我见过有人撒海时扔酒坛、塑料花,其实这些东西会污染海洋,父亲若知道了,定会皱着眉说“大海不是垃圾桶”。撒的时候,我们都没说话,只是慢慢把混着花瓣的骨灰撒进海里,看着它们顺着波浪一点点散开,像一群白色的蝴蝶飞向深处。结束后,母亲把空了的纸盒子叠好收进包里,说“这盒子能当废纸回收,不浪费”。回程时,船长把船开得很慢,让我们再陪父亲“走”一段,海面上的阳光很暖,我突然觉得,所谓“落叶归根”,归的不只是土地,更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不打扰,不破坏,让逝者以最安静的方式融入自然。

那天回到家,我把备案回执和撒海的照片整理进相册,旁边写着父亲的话:“大海记着每一朵浪花的名字。”原来真正的送别,从来不是痛哭流涕的仪式,而是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妥帖——守着规矩,选对时机,带着敬畏,让逝者安心,也让生者无愧。这大概就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一课:对生命的尊重,藏在每一个用心的细节里。

私人骨灰撒在海里需要注意什么事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