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外婆的葬礼结束后,家里人围坐在老房子的八仙桌旁,讨论骨灰安置的事。大舅叹着气说"墓地太贵了,城里的陵园一平方比房价还高",表姐突然小声说"听说隔壁小区张阿姨把老伴的骨灰撒海里了,国家允许吗?"这句话像颗石子落进我心里,是啊,骨灰海撒到底合不合法?
带着这个疑问,我第二天就去了区民政局。负责殡葬管理的王科长听完我的来意,递给我一杯热茶说"当然允许,而且国家一直在鼓励"。他翻开桌上的文件,指着《殡葬管理条例》里的条款解释,海撒属于绿色殡葬的一种,民政部2016年就出台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骨灰海撒、树葬等方式,各地还会提供补贴。比如我们市,每例海撒能申请2000元的生态安葬奖补,家属只需承担少量交通费。
从民政局出来,我立刻联系了市殡仪馆的海撒服务专线。工作人员告诉我,办理流程比想象中简单:先准备好逝者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和家属的身份证,到殡仪馆填写《骨灰海撒申请表》,确认撒海时间和地点。我们选在三个月后的春分,那天是外婆生前最喜欢的节气。出发前,殡仪馆的李姐帮我们整理材料,"其实海撒不复杂,主要是家属心里要有个准备,仪式很庄重的"。
出海那天是个晴天,船慢慢驶离港口,海面上的风带着淡淡的咸味。同行的还有另外三户人家,大家起初都有些沉默,直到一位大爷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他老伴生前最喜欢的那首《大海啊故乡》。撒骨灰的时候,工作人员按照家属的意愿,将骨灰和花瓣一起缓缓撒入海中,白色的菊花随着海浪轻轻起伏。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死亡不是终点,就像这骨灰会化作海里的养分,思念也会在时光里长成另一种模样。

回来的路上,李姐说现在选择海撒的人越来越多了,去年他们馆就办了二十多场。"以前总觉得骨灰要入土为安,其实安的是活人的心。现在想想,把骨灰撒进大海,不占一寸土地,还能和自然融为一体,这或许是更温柔的告别"。是啊,当殡葬从"占地为尊"变成"向海而生",改变的不只是安葬方式,更是我们对生命的理解——真正的纪念,从来不在墓碑的高度,而在心里的温度。国家鼓励海撒,不仅是给逝者一个环保的归宿,更是给生者一种轻盈的思念方式,让每一份牵挂都能像海浪一样,温柔而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