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的一个清晨,我攥着母亲的海葬证走进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前台的绿萝上,工作人员递来的表格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这是母亲离开后的第三个年头,按照她生前"归于大海"的遗愿,今天终于要为她在海葬纪念碑上留下永久的印记。
在服务窗口,一位戴眼镜的女工作人员耐心指导我填写登记表。她指着表格第三行说:"这里需要填写逝者姓名和海葬日期,日期要精确到年月日。"我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材料——母亲的身份证复印件、海葬服务协议、我的户口本,这些纸张被摩挲得边角有些发毛。工作人员仔细核对后,用回形针将材料整齐地别在一起,"下周三就能来取纪念碑认领卡了",她说话时指尖轻轻叩了叩桌面,像是在安抚我微微颤抖的手。

领取认领卡那天飘着细雨,我撑着母亲生前常用的蓝色碎花伞再次来到服务中心。橱窗里陈列着不同材质的纪念牌样品,磨砂玻璃材质的牌面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工作人员带我来到电脑前确认碑文内容,屏幕上闪烁的光标等待着我敲定最终的文字。"慈母爱子"四个字在心里盘桓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只刻上母亲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就像她生前那样低调朴素。

穿过种满松柏的小径,我第一次见到了那座矗立在草坪中央的海葬纪念碑。青灰色的花岗岩基座上,无数金色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我在D区找到了属于母亲的位置,指尖抚过冰凉石面上凹陷的字迹,突然想起她总说"大海是最宽广的怀抱"。旁边有位白发老人正用软布擦拭碑面,他告诉我每月农历初一十五都有人来献花,这里的管理员会定期修剪周围的绿植。
离开时暮色已浸透陵园,门口的公告栏里贴着最新的祭扫须知:清明节期间需提前预约,日常可凭认领卡随时入园。晚风卷起落在台阶上的银杏叶,我把写着纪念碑编号的卡片小心翼翼地放进钱包夹层。原来真正的纪念从不是沉重的石碑,而是每次念起那个名字时,心中泛起的温暖涟漪,就像此刻天边渐次亮起的星辰,温柔而坚定地指引着思念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