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陪着母亲去办理父亲的骨灰海葬手续。在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的接待室里,工作人员递来的宣传册上印着一行小字:"让生命回归自然,是对逝者最深的尊重。"这句话让我想起父亲生前总说的"死后要像蒲公英一样飘向大海",于是我们最终选择了这种生态安葬方式。

办理预约手续比想象中简单。携带逝者火化证明、家属身份证和户口本,在服务中心填写申请表时,工作人员特意询问了我们希望选择的日期。"每月农历初一、十五前后有固定船期,也可以选择逝者生日或忌日这样的特殊日子。"她指着墙上的日历说,2024年的公益海葬名额需要提前三个月申请,而自费服务则可以灵活安排。我们选了父亲生前最爱的重阳节,想着那天的海风应该会带着菊花的香气。

北京骨灰水(海)葬是怎样的流程-1

仪式当天清晨,我们跟着指引来到天津港的专用码头。码头上已经聚集了十几个家庭,每个人手里都捧着用黄绸包裹的骨灰盒。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分发了白色的菊花和 biodegradable 的骨灰袋,轻声提醒:"等会儿撒骨灰时请逆风站立,让骨灰随浪花自然散开。"当灵船缓缓驶离港口,广播里响起《送别》的旋律,有人开始低声啜泣,我握紧母亲微凉的手,看着父亲的照片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晕。

航行至指定海域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船上的休息室里,几位老人正在翻看纪念册,那是工作人员提前为每个家庭制作的,里面印着逝者的生平照片和家属寄语。母亲突然说想给父亲读封信,穿制服的礼仪师立刻递来话筒,在"大海啊故乡"的背景音乐中,母亲颤抖的声音混着海浪声,成了最动人的告别辞。当船长宣布到达撒海区域时,所有人都来到甲板上,看着工作人员将骨灰与花瓣混合,在亲属的注视下缓缓撒向湛蓝的海面。

返航途中,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颁发了海葬证书和纪念光盘。证书上烫金的"生命如炬,大海永恒"八个字,让母亲的情绪渐渐平复。她指着远处盘旋的海鸥说:"你爸肯定喜欢这样的归宿。"回到岸上,服务中心还提供了免费的心理疏导服务,咨询师说很多家属在仪式后会出现情绪反复,建议我们多参与集体追思活动。现在每当看到海边的落日,我总会想起那个洒满菊花的清晨,原来最深沉的思念,是让爱像海水一样,温柔地包裹着整个世界。

北京骨灰水(海)葬是怎样的流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