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捧着母亲的骨灰盒站在码头,海风把头发吹得凌乱。出发前舅妈塞给我一包用红布包着的糯米,说"撒在船头能驱邪",可当白色的骨灰随着浪花散开时,我忽然觉得那些关于海葬的忌讳,或许早被大海的包容悄悄化解了。

母亲走前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玉兰树说想回大连看海。作为独生女,我跑遍了民政局和殡仪馆,发现关于海葬的忌讳说法实在太多。有的老人说"女儿不能送葬",有的亲戚提醒"女性属阴不能碰骨灰",连殡仪馆的工作人员都含糊其辞,只给了份印着"文明殡葬"的宣传单。后来我在墓园遇见一位同样准备海葬的阿姨,她拍着我的手背说:"你妈一辈子爱干净,大海那么大,哪里会有忌讳。"

真正准备海葬的过程比想象中简单。提前一周预约好殡葬服务公司,带着死亡证明和户口本登记,工作人员会讲解注意事项:骨灰盒要降解材质的,不能带金属饰品,花瓣要选自然风干的。我特意买了母亲最爱的桅子花,殡仪馆的大姐帮我把花瓣晒得半干,"鲜活的花瓣会污染海水",她说话时眼里没有忌讳,只有对逝者的尊重。

海葬有什么忌讳吗女生-1

出海那天来了十六位亲友,舅舅坚持要按老规矩在码头放鞭炮,被我拦住了。船行至指定海域,工作人员示意可以开始时,我突然想起舅妈给的糯米还在口袋里。望着湛蓝的海面,我最终把糯米撒向了天空——不是为了驱邪,而是想让这些带着牵挂的颗粒,像母亲一生的温柔那样落在风里。当骨灰盒沉入水中的瞬间,同行的小女孩指着浪花喊:"奶奶变成小鱼啦",那一刻所有的忌讳都变成了心上的月光,皎洁而温暖。

回来的路上,殡葬师递给我一份《海葬纪念证书》,封面上印着"大海永远铭记"。其实真正的铭记,是我终于懂得母亲为何偏爱大海:那些被我们视为忌讳的传统,或许本是古人对未知的敬畏,而当科技让海葬变得透明规范,最好的忌讳便是带着爱与思念,认真完成每一个仪式环节。就像母亲教我的那样,心怀尊重,便无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