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我在青岛港的码头上送别了爷爷。没有墓碑,没有坟茔,只有一艘载着骨灰盒的白色游船,在海鸥的陪伴下驶向黄海深处。当工作人员将混着花瓣的骨灰缓缓撒入海中时,爸爸说:“这是你爷爷生前选的海葬,现在政府有政策支持,既环保又省心。”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了解,原来海葬不只是一种殡葬方式,更是国家推动绿色殡葬的重要举措。
我国的海葬政策,核心是通过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民众选择生态殡葬方式。目前,全国多个沿海及内河城市已出台具体措施,最直接的就是经济补贴。以上海为例,户籍居民选择海葬可获得4600元的补贴,涵盖骨灰运输、船只租赁、鲜花撒放等全程费用;青岛则对本地户籍逝者家属提供2000元补贴,非户籍居民也能享受部分减免。除了补贴,不少城市还推出“全流程免费服务”,比如天津为海葬家庭提供免费的骨灰盒、告别仪式场地,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支持。办理流程也在简化,家属只需携带逝者身份证明、死亡证明等材料到当地殡葬管理部门申请,审核通过后即可预约船期,整个过程通常不超过10个工作日。
海葬政策的推行,既有生态考量,也充满人文关怀。从环保角度看,传统土葬每年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海葬将骨灰融入自然,不占用一寸土地,还能减少石材、水泥等资源消耗。去年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全国海葬骨灰超10万具,相当于节约土地约3000亩。从人文角度,政策细节处处体现对家属的关照。我爷爷的海葬仪式上,工作人员准备了纪念章,上面刻着爷爷的名字和撒海日期,还附赠了一本纪念册,收录了仪式现场的照片和大海的诗句。这些举动让我们觉得,爷爷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生活”在我们身边。
不过,海葬政策的推广仍面临传统观念的挑战。“入土为安”的思想在不少家庭中根深蒂固,我身边就有老人担心海葬后“无凭无据”,会被后代遗忘。为此,各地民政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社区讲座、线上科普等方式讲解海葬的意义,还组织家属参观海葬纪念墙、参加集体追思会。2024年清明节期间,仅北京就有500多个家庭预约了海葬服务,比五年前增长近三倍。相信随着政策的持续完善和观念的转变,会有更多人理解:让骨灰融入大海,不是终点,而是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自然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