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整理父亲遗物时,在旧相册里发现一张泛黄的北戴河老照片。照片里父亲站在礁石上张开双臂,背后是翻涌的渤海。那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他临终前反复念叨"想回到海里去"。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们家族三代都与海有着不解之缘,选择海葬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但真正开始办理手续才发现,北京海葬原来有这么多海域可以选择,每个海域都有独特的故事和意义。
最先接触的是渤海湾海域,这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海葬点。殡葬服务人员介绍说,从天津港出发大约两小时航程就能到达指定抛洒区。站在渤海湾的码头上,看着货轮缓缓驶过,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塘沽看海的场景。这里的海水呈现出独特的黄绿色,裹挟着北方海域特有的粗犷气息。工作人员说选择渤海的家属大多看重便利性,从北京西站坐高铁到天津港只需半小时,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格外友好。每年清明前后,这里都会举行集体海葬仪式,雪白的花瓣随着骨灰一起融入海浪,像一场庄重的海上葬礼。
今年春天参加殡葬机构组织的说明会,了解到黄海海域也是热门选择。青岛港出发的海葬船会驶向大公岛附近海域,那里海水透明度更高,据说天气好的时候能看到水下十几米的景色。父亲退休前是地理老师,曾在课堂上讲过"我国的四大海域",黄海的名字总让我想起他板书时扬起的粉笔灰。选择黄海的家属往往更看重生态环境,这片海域的洋流条件有利于骨灰自然降解,而且远离主航道的抛洒区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同行的李阿姨说她选择黄海,是因为老伴生前最爱喝青岛啤酒,"想着让他在喜欢的地方安歇"。

在民政局官网查询时发现,原来东海海域也对北京市民开放海葬服务。虽然从上海港出发的航程更远,但不少家属看中这里的航线稳定性。朋友小王的母亲去年选择了东海海葬,他说最打动自己的是东海的生物多样性,"想象着妈妈会化作小鱼的食物,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海洋里"。不过东海航线受季风影响较大,每年只有4-5月和9-10月适合出海,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办理手续时工作人员特意提醒,选择远海区域要考虑家属的身体状况,毕竟单程航行就要六个小时。
经历三个多月的考察,最终我们选择了渤海湾与黄海的联合航线。按照父亲生前"想看看不同的海"的愿望,殡葬公司为我们定制了特殊航程:先在天津港举行告别仪式,骨灰分为两部分分别撒入渤海与黄海。当第一捧骨灰落入渤海时,同行的妹妹突然说"爸爸好像在笑"。转头望向船头,黄海的蔚蓝正与渤海的苍绿在远方交汇,像两种生命的色彩完成了庄严的接力。
现在每次路过北京海洋馆,总会在水母展区前驻足良久。那些透明的生命在幽蓝的灯光里漂浮,让我想起海葬那天的海水。原来生命的终点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态融入更广阔的天地。对于北京市民来说,无论是渤海的便捷、黄海的清澈,还是东海的深邃,选择海葬不仅是选择一片海域,更是选择让思念如海浪般,永远涌动在岁月的长河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