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外婆走了。处理后事时,母亲和我坐在空荡荡的客厅里,看着外婆生前最喜欢的那盆绿萝,突然说起她总念叨“死后想回大海”。外婆年轻时是渔民的女儿,一辈子在黄浦江边长大,对水有特殊的情结。于是我们开始打听上海的海葬服务,这才发现,原来现在的海葬不仅环保节地,价格也比想象中更透明——只是要把各项费用理清楚,还真得花点心思。
跑了两趟殡葬服务中心,又给社区的殡葬顾问打了电话,总算把上海海葬的价格构成弄明白了。最让我们意外的是基础服务居然免费。工作人员说,从2023年起,上海就推行了“骨灰撒海全流程免费”政策,家属不用掏一分钱就能享受核心服务:包括骨灰从殡仪馆转运到码头的运输费、撒海专用船舶的航行费、专业礼仪人员主持的撒海仪式,甚至连随船家属的保险都包含在内。母亲当时就红了眼眶,“外婆要是知道国家这么支持,肯定更安心了。”不过免费项目外,还有些可选的自费服务,比如骨灰盒。普通的木质骨灰盒几百元就能买到,但母亲想选个带海浪纹样的陶瓷盒,工作人员说这种定制款大概一千二左右,我们最后选了这个,想着能让外婆“带着喜欢的样子”出发。

除了骨灰盒,还有些家属会考虑纪念服务。比如撒海当天的追思会布置,简单的鲜花摆放、电子屏播放照片,起步价大概三百元;要是想在仪式上放外婆生前喜欢的越剧选段,额外加一百元就能安排音响设备。我们还看到有家属定制纪念证书,烫金的证书上印着撒海的经纬度和日期,配一张出海时的合影,三百多元一套,母亲犹豫了下没选,“心里记着就好”。倒是给外婆买了个小小的琉璃骨灰坛,比骨灰盒小一圈,方便撒海时操作,这个是服务中心推荐的,一百八十元,材质轻又防水,仪式上工作人员撒起来也顺手。
弄清楚价格后,办理流程比想象中简单。提前在“上海殡葬服务”公众号上预约,选好撒海的月份(一般每月有两到三个航次,春秋季人多要早约),然后带齐材料去线下确认:外婆的死亡证明、户口本、家属身份证,还有骨灰寄存证明。工作人员会核对信息,签一份撒海协议,再让我们选仪式当天的随船人数(一艘船限三十人,直系亲属优先)。出海那天是个晴天,船从吴淞口码头出发,开了一个多小时到指定海域。仪式很安静,没有哀乐,只有海浪声和礼仪师轻声念悼词。母亲把琉璃坛里的骨灰和花瓣一起撒进海里时,阳光照在海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回来的路上,母亲说:“这钱花得值,不是因为便宜,是因为踏实——知道每一分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外婆也能安心融入她喜欢的大海。”
其实比起价格,更让人暖心的是现在的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从免费的基础服务减轻经济负担,到可选的纪念项目满足情感需求,再到清晰的流程指引,让家属在悲伤中少走弯路。如果你也在为长辈的后事考虑海葬,不妨先打上海殡葬服务热线问问最新政策,或者去各区的殡葬服务站跑一趟——就像我们当初那样,带着疑问去,带着安心回。毕竟对逝者最好的告慰,就是让生者在送别时少一些慌乱,多一份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