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渤海湾还浸在墨蓝色的晨雾里,我站在"平安号"海撒船的甲板上整理白色菊花束,露水顺着指尖滑落,像极了三年前送别父亲时落在手背上的泪。作为北京首批专业海撒服务团队的一员,这样的清晨已经陪伴了我七百多个日夜,见证着百余户家庭用最温柔的方式,让至亲的生命回归大海。
记得第一次接触海撒服务是2019年的冬天。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姨握着我的手反复确认:"真的能让老伴儿顺着洋流看遍他没去过的远方吗?"那天的海风卷着碎雪,当骨灰随着 biodegradable 骨灰坛缓缓沉入水中,阿姨突然轻声唱起了《军港之夜》——那是她和海军丈夫年轻时最爱的歌。此刻我忽然明白,海撒不仅是一种殡葬方式,更是生者与逝者之间跨越生死的对话。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越来越多家庭选择这种生态安葬方式。从最初每年不足百例到如今的三千余单,海撒服务的预约日历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我们会提前三个月与家属沟通细节:有人带着逝者生前最爱的诗集,要在撒放时念一段《面朝大海》;有位工程师的儿子特意定制了微型螺旋桨模型,让父亲以"船长"的身份远航;还有母亲带着年幼的孙子,告诉孩子"奶奶变成了大海里的星星"。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是中国人对生命最深情的注解。

每次航行都会配备专业的礼仪师和心理咨询师。上个月有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先生,执意要亲自撒放妻子的骨灰。当他颤抖着将骨灰融入海水时,突然清晰地喊出了妻子的名字,这个瞬间让在场所有人湿了眼眶。返航途中,常有家属望着渐远的海平面轻声说"谢谢",其实我们更想感谢这些勇敢的告别者,是他们让我们懂得,死亡不是终点,而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的延续。
如今越来越多北京市民开始关注海撒服务,从预约流程到生态意义的咨询电话从未间断。我们会耐心解释每次航行严格遵循的海事规定,说明专业团队如何确保骨灰撒放的精准与庄重。当夕阳为渤海湾镀上金边时,望着船尾泛起的浪花,我总会想起那位老工程师的墓志铭:"此处长眠着一颗向往星辰大海的心"。或许这就是海撒的真正意义——让生命挣脱土地的束缚,在无垠碧波中获得永恒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