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我带着父亲最爱的白菊来到海边。海风掠过发梢时,总会想起三年前那个清晨,他的骨灰随着花瓣沉入黄海的瞬间。当时总觉得海葬是种遥远的告别,如今却在潮起潮落间,找到了与父亲对话的独特方式。

最初的半年总在迷茫中度过。没有墓碑可祭扫,没有固定的地点寄托思念,直到某天整理父亲遗物时翻出那本泛黄的钓鱼日记。扉页上他用钢笔写着"大海是最包容的怀抱",忽然明白他选择海葬的深意。从此每个季度的第一个周末,我都会带着小马扎来海边坐坐,像他生前那样看潮涨潮落,把生活的琐事说给浪花听。

现在的祭奠更像是一场温暖的约会。清晨五点半出发,赶在日出前到达老码头。带着他生前爱吃的槐花糕,用保鲜膜仔细裹好放在礁石上。父亲爱喝茶,我便用保温杯泡上碧螺春,倒在带来的白瓷杯里,看着茶水在海风中泛起细密的涟漪。有时会读几段他喜欢的诗集,有时只是静静坐着,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响,仿佛他就在身旁哼着跑调的老歌。

去年开始,我养成了收集贝壳的习惯。每次来海边都会捡三枚形状特别的贝壳,回家后用马克笔在上面记录当天的心情。女儿出生那天,我在最大的扇贝上画了个笑脸,下次来海边时将贝壳轻轻放入水中。看着它随波远去,忽然懂得最好的思念不是泪水,而是带着爱与记忆认真生活。如今女儿会奶声奶气地指着大海喊"爷爷家",或许这就是生命最温柔的延续。

亲人海葬后每年怎么去祭奠他-1

潮声依旧,思念从未褪色。那些曾以为无法承受的离别,在日复一日的潮汐中渐渐沉淀成温暖的力量。每当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总能听见父亲说"要好好活着",这句藏在浪花里的叮咛,让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有了不平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