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站在天津港的码头边,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素白的骨灰盒。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脸颊,远处的货轮正缓缓驶离港口,鸣笛声在海天之间拉得很长。这是父亲离开后的第三个春天,按照他生前的嘱托,我们要把他的骨灰撒入渤海湾——这个距离北京百公里外的海撒专用海域。
很多北京人初次听说海撒要去天津时都会有些疑惑,其实这背后藏着地理与政策的双重考量。天津港附近的渤海海域水深适宜,洋流稳定,且远离主航道,自2009年起就被划定为京津冀地区唯一的官方海撒点。记得第一次来咨询时,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张海图,指着天津海域的标注说:"这里的潮汐规律便于操作,每年春秋两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出海,安全系数能得到最大保障。"
那天的海撒仪式比想象中更安静。二十多个家庭聚集在一艘白色的专用游艇上,每个人手里都捧着用红布包裹的骨灰盒。当工作人员讲解注意事项时,后排有位阿姨悄悄抹着眼泪,她丈夫的骨灰盒上还别着一枚褪色的军功章。游艇驶出防波堤后,海面渐渐开阔起来,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

当船长播报"到达指定海域"时,船舱里的气氛忽然凝重起来。我们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依次走到船尾的平台。我打开骨灰盒,父亲的骨灰细腻得像陈年的雪,海风卷着细小的颗粒飘向海面,瞬间被湛蓝的海水温柔地接纳。同行的还有位白发老人,他颤抖着将妻子的骨灰与花瓣一起撒入海中,喃喃自语:"你看这海水多干净,比咱们年轻时去北戴河看到的还蓝。"
返航途中,甲板上有人铺开防潮垫,摆上水果和白酒,对着大海遥遥祭拜。我望着逐渐远去的那片海域,忽然理解了父亲选择海撒的深意。天津的这片海,见证着无数北京家庭的离别与思念,却也用它的辽阔给了逝者最后的安宁。如今每次从北京坐高铁到天津,只要看到窗外闪过的海岸线,我就知道,父亲正在那片蔚蓝里,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