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清明,我跟着伯父一家去参加伯母的海葬仪式。出发前,堂姐悄悄拽着我胳膊问:“海葬是不是就直接把骨灰盒扔海里啊?我昨天梦见伯母抱着盒子在水里漂,吓得半夜醒了。”她的声音带着哭腔,海风吹乱了她刚梳好的头发,我看着远处码头边泊着的白色海葬船,突然意识到,很多人对海葬的想象,可能真的停留在“扔盒子”这个画面里。

那天的海葬船不算大,载着二十多位家属,甲板上摆着几排蓝色塑料椅。出发前,工作人员小陈给大家发了一份流程单,封皮印着“生命回归自然”六个字。“咱们今天用的骨灰容器是可降解的,”他站在船头讲解,手里举着个浅棕色的盒子,“摸起来像硬纸板,但原料是淀粉基和竹纤维,三个月就能在海水中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留一点痕迹。”我凑过去看,盒子上还烫着细小的海浪纹,是伯母生前喜欢的样式——她总说自己是“海边长大的野丫头”,退休后每年都要去青岛住两个月。

船开出去一个多小时,海水从浑浊的黄色变成透亮的蓝。小陈让家属们到船头集合,伯母的位置在第三组。堂姐抱着那个可降解骨灰盒,手指反复摩挲着盒盖上的海浪纹。“其实这里面装的不是完整骨灰,”小陈轻声提醒,“昨天在殡仪馆,工作人员已经把大块的骨灰研成了粉末,还按家属要求混了干花瓣。”他掀开盒盖,里面是浅灰色的粉末,夹杂着细碎的浅紫色花瓣——是伯母最爱的勿忘我,去年她住院时,床头总摆着一束。“等会儿到指定海域,大家可以把骨灰撒进海里,也可以把盒子一起放下去,它会自己慢慢化掉。”小陈的声音被海风揉得很轻,“但按规矩,咱们先告别,再撒骨灰,让老人家走得安心。”

海葬的时候是直接扔骨灰盒吗-1

撒骨灰的时候,堂姐蹲在船舷边,手抖得厉害。伯父拍着她后背说:“你妈一辈子爱干净,要是知道咱们把盒子扔海里污染海水,肯定要骂人的。”这话让堂姐笑出了眼泪。她抓起一把骨灰,混着花瓣往海里撒,风突然转了向,粉末没飘远,反而落在她手背上,凉丝丝的。“妈,你看这水多清,”她哽咽着说,“比你去年在青岛看的还蓝。”我注意到,小陈和另一位工作人员正拿着长柄勺,帮年纪大的家属把骨灰往远处送,“顺着洋流飘,能飘到她喜欢的那个小岛呢。”小陈笑着说,他的指甲缝里还沾着点花瓣碎屑。

海葬的时候是直接扔骨灰盒吗-2

后来我才知道,正规海葬根本不允许“直接扔骨灰盒”。小陈说,前几年确实有人偷偷带普通骨灰盒上船,硬纸壳的、木质的,扔进海里后盒子漂在水面,好几天都不沉,最后还得派打捞船去清理。“海洋是大家的,咱们不能让逝者留下‘垃圾’。”他给我看手机里的照片,是一个被泡胀的木质骨灰盒,盒角还粘着海藻,“这种盒子几十年都降解不了,沉到海底会破坏珊瑚礁,飘在水面又影响航行安全。”现在民政部门规定,海葬必须用经检测的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用布包、纸袋装骨灰,就是为了让每一次告别都不伤害这片海。

仪式结束时,夕阳把海水染成金红色。堂姐把空了的可降解盒子放在船舷上,海风一吹,盒子边角已经开始变软。“原来不是扔盒子啊,”她轻声说,“是送她回家。”远处有海鸥掠过水面,翅膀沾着碎金似的光。我突然明白,海葬从来不是简单的“处理骨灰”,而是用最温柔的方式,让爱与思念和大海一样,辽阔而干净。那些关于“扔骨灰盒”的误解,或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真正走近这场与自然的和解——就像伯母最后留在海里的,不是冰冷的盒子,而是带着花香的、会随海浪轻轻散开的念想。

海葬的时候是直接扔骨灰盒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