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父亲走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在殡仪馆的骨灰寄存处站了很久。大理石柜子层层叠叠码到屋顶,每个格子里都藏着一个家庭的念想,可每年的寄存费和未来买墓地的开销像块石头压在心里。堂姐忽然说:“要不试试海葬?听说上海有政策,既环保又省钱。

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我先打了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的电话。接电话的阿姨声音很温和,说上海从2010年就推行骨灰撒海服务了,现在全市17个区都能申请。她让我关注“上海殡葬”公众号,里面有详细的预约指南,还提醒最好提前两个月申请,因为旺季(春秋季)名额比较紧张。去街道办事处开证明时,工作人员翻出一沓资料,指着其中一页说:“户籍在上海的居民都能办,你们这种情况属于‘骨灰撒海’,补贴能覆盖大部分费用。”

上海去哪怎么海葬国家补助-1

真正出海那天是在三月,码头的风还带着凉意。我们按预约时间到龙华殡仪馆集合,有专车送我们去吴淞口的码头。船上已经坐了二十多个家庭,每个人手里都捧着小小的骨灰盒,有的用红布包着,有的贴了照片。工作人员给每个家庭发了黄色的菊花和降解袋,轻声说:“等会儿到了指定海域,大家把骨灰倒进袋子里,跟着引导撒下去就好。”船开了一个多小时,广播里开始放哀乐,我看着父亲的骨灰混着花瓣落入海面,阳光洒在水上,像碎金一样闪,忽然觉得比立块墓碑更让人心安。结束后,工作人员递来一本墨绿色的《骨灰撒海纪念证》,封面上烫着“海纳百川,魂归自然”八个字。

关于补贴,我们是在撒海结束后申请的。需要准备户口本、死亡证明、火化证明的原件和复印件,还有经办人身份证,交到户籍所在街道的民政科。工作人员说现在简化流程了,不用跑民政局,街道审核后直接打到银行卡上。大概三周后,手机收到短信,4600元补贴到账了。母亲数着这笔钱,说刚好够给父亲买块小小的纪念牌,放在社区的“生命纪念墙”上,以后想他了就去看看。

现在每次路过黄浦江,我总会想起那天的海。其实海葬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提前打电话问清楚流程,带齐材料,剩下的交给专业的人就好。这不仅是省了买墓地的钱,更是让父亲以另一种方式留在我们身边——风会带来海的消息,江水会记得他的温度。如果你们也在为殡葬的事操心,不妨打个电话问问,或许海葬会是个温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