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的那天,我在整理他遗物时翻到了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他用钢笔写的一行字:“死后把骨灰撒进渤海吧,别占那片地了。” 那时候我只当是老人随口一说,直到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提起“骨灰撒海可能有补贴”,我才真正认真琢磨起这件事。

为了弄清补贴的事,我先给社区居委会打了电话,接电话的大姐挺热心,说这归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管,让我直接去趟市民政局问问。第二天一早我就到了西城区的民政局服务大厅,窗口的工作人员拿出一本政策手册,指着其中一页说:“北京户籍居民选择骨灰撒海,确实有补贴,现在的标准是每例4000元。” 我追问“每例”是什么意思,她解释说就是以逝者为单位,不管撒海时家属去几个人,补贴都是按逝者算的。不过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逝者必须是北京户籍,二是骨灰要通过正规渠道的撒海服务机构处理,不能自己随便撒。

申请补贴的过程比我想象中简单。工作人员列了张材料清单:逝者的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火化证明、骨灰撒海服务协议、家属的身份证,还有一张填写好的《北京市骨灰撒海补贴申请表》。我本来担心户口本上的地址和现在住址不一样会不会有影响,工作人员笑着说:“只要户籍还在北京市就行,跟住哪儿没关系。” 最让我意外的是,补贴不用等撒海结束后再申请,签完撒海协议、材料齐全的话,当场就能提交申请,审核通过后钱会直接打到家属的银行卡上,大概15个工作日到账。

北京户籍骨灰撒海给多少补贴-1

办手续的时候,旁边有位阿姨也在咨询撒海的事,她说自己老伴儿生前是中学老师,一辈子教地理,总说“陆地资源这么紧张,死后还占块墓地太浪费”。我们聊起来才发现,现在选择骨灰撒海的人真不少,不光是因为有补贴,更多是觉得这种方式既尊重了逝者遗愿,又给后代减轻了负担。以前总觉得“入土为安”是天经地义,现在才明白,让骨灰回归自然,或许是另一种更长久的“安”。

上个月参加撒海仪式那天,船慢慢驶离港口,海风带着咸味吹在脸上。当工作人员将混着花瓣的骨灰缓缓撒向大海时,我突然想起父亲纸条上的那句话——原来他不是不想“安息”,而是想以另一种方式融入这片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