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码头的栏杆边,看着晨光里翻涌的浪花一遍遍亲吻礁石。海风带着咸涩的气息掠过脸颊时,总会想起三年前送奶奶入海的那个清晨。当时握着那只浅棕色的木质骨灰盒,掌心的温度与盒身的冰凉形成奇妙的交融,也让我第一次认真思考:海葬,究竟用不用骨灰盒?
其实在决定采用海葬前,我和家人查阅了许多资料。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传统的骨灰盒确实可以用于海葬,但需要选择特殊材质。奶奶生前总说喜欢大海的辽阔,我们特意挑选了一只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骨灰坛,米白色的陶土表面刻着简单的海浪纹路。记得那天打开盒子将骨灰撒入海中时,细碎的骨殖随着洋流慢慢散开,像一群银白色的小鱼游向深海,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落叶归根,有时也可以是回归这片孕育生命的蔚蓝。

很多人好奇海葬时骨灰盒的最终去向。正规的海葬仪式中,骨灰容器的选择有严格规范。除了可降解骨灰坛,还有用淀粉基材料制成的骨灰袋,遇水后会在短时间内自然溶解。去年参加社区组织的海葬公益活动时,见过一位老先生捧着父亲的骨灰盒久久不愿放手。那是个古朴的紫檀木盒子,雕花的 lid 上还嵌着小小的铜环。工作人员轻声解释,这类不可降解的盒子可以在仪式后带回留念,真正撒入大海的只有骨灰本身。看着老人用颤抖的手指轻抚盒面,仿佛在触摸父亲最后的温度,忽然懂得容器虽小,却承载着生者对逝者最深沉的眷恋。
海葬现场的画面总是比想象中更宁静。当洁白的花瓣与骨灰一同坠入海面,海鸥掠过时留下悠长的鸣叫,整个世界仿佛被按下静音键。有位同行的年轻人用手机记录下全过程,照片里粼粼波光中漂浮的玫瑰花瓣,与远处若隐若现的岛影构成动人的图景。这让我想起最初在网上搜索"海葬用骨灰盒吗"时,看到的那些泛着冷光的图片——标准化的容器、肃穆的人群、翻飞的白菊,而真正亲历后才发现,每个家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告别。有的人家会在骨灰中混入花瓣,有的会放入逝者生前最爱的小物件,这些细节让冰冷的仪式有了温度。
如今每次去海边,我都会带上那只空了的陶土坛。它被海浪打磨得愈发温润,内壁还留着淡淡的骨灰印记。有时会遇到同样来海边缅怀亲人的陌生人,我们从不交谈,只是并肩望着同一片海。在涛声的伴奏下,我渐渐明白:海葬用不用骨灰盒或许只是形式,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融入深蓝的思念,会随着洋流去往世界的每个角落,就像逝者从未离开。当夕阳把海面染成琥珀色时,我将空坛轻轻贴在脸颊,仿佛又听见奶奶说:"囡囡你看,大海多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