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的那个春天,遗嘱里清晰写着要把骨灰撒进他年轻时服役过的黄海。作为长子,我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跑完所有手续,如今坐在海边看着潮起潮落,想把这些经历写下来,给同样有需要的人做个参考。
最初以为海葬只是把骨灰撒进海里那么简单,直到去火化场办理手续才知道这里面有整套规范流程。那天在殡仪馆服务台,穿藏青色制服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份《骨灰海葬申请登记表》,告诉我首先要准备好父亲的死亡证明、火化证明原件及复印件,还有我们兄妹三人的身份证和亲属关系证明。特别提醒说如果逝者有多位子女,需要所有直系亲属签字同意,这一点后来在公证处着实费了些功夫。

最复杂的环节是联系海葬服务机构。通过市民政局官网查询到,本市的海葬服务由殡葬管理处统一组织,每年春秋两季各有一次集体海葬活动。我选择的是单独海葬服务,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不同套餐的区别:集体海葬费用由政府补贴,家属只需承担部分材料费;而单独海葬可以自主选择日期和航线,但需要支付船舶租赁、公证等费用。考虑到父亲生前喜欢安静,我们最终选了后者。

准备材料的过程比想象中繁琐。除了必备的证明文件,还需要提供父亲的户口本注销页、火化时殡仪馆出具的骨灰质量说明书。特别要注意的是,骨灰盒必须是可降解材料,我们在殡仪馆选购了一个由淀粉基材料制成的莲花形状骨灰盒,工作人员说这种材质在海水中三个月就能完全分解。所有材料准备齐全后,在公证处办理了亲属委托公证,因为妹妹在国外无法到场,这份公证文件需要经过大使馆认证,前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

出海那天是个晴朗的秋日,殡葬服务公司的白色游艇载着我们一家五口驶向指定海域。船长通过卫星定位确认坐标后,广播里响起了哀乐。当我按照工作人员指导的方法,将混着花瓣的骨灰缓缓撒向海面时,看着那些白色的颗粒在阳光下闪着微光沉入湛蓝的海水,突然明白了父亲遗嘱里"回归星辰大海"的深意。回程时工作人员交给我们一份《骨灰海葬证书》,烫金的证书上印着经纬度坐标和撒海日期,这份文件需要妥善保管,未来如果需要凭吊,可以联系服务机构查询具体位置。
现在回想整个过程,虽然手续繁琐,但每一步都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那些看似刻板的规定背后,是为了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细致考量。如果问我有什么建议,那就是一定要提前规划,尤其是异地办理亲属公证可能会耽误时间;选择正规的官方服务机构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花费,更能确保整个过程合规合法。海风拂过脸颊时,我知道父亲终于回到了他最爱的大海,而这些带着温度的手续,是我们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