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走后的第三个月,我终于坐在书桌前,打开了那个记着海葬服务电话的笔记本。他生前总说,人来自自然,最后也要回到自然里去,骨灰撒进大海,“自由自在,不占活人的地儿”。我查了很多资料,北京的海葬服务分集体和一对一两种,想着他一生喜欢安静,也想陪他走完最后这段路,便决定预约一对一服务。

一开始我有点发懵,网上信息太多,怕找错渠道。后来听社区的张阿姨说,这种事得认准官方平台,她女儿之前办集体海葬就是通过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我赶紧翻到民政局官网,找到了海葬服务的专栏,上面留着咨询热线。记得那天下午三点多,我深吸一口气拨通电话,听筒那头的声音比想象中温和,没有严肃的官方腔调,倒像邻居大姐在聊天。“您想了解集体还是一对一?”我说明是一对一后,她耐心解释:“一对一就是单独安排船只出海,家属能 fewer 人陪同,仪式流程也更灵活,就是得提前预约,船期排得比较满。”还提醒我,一对一和集体的区别不光是人数,费用和材料要求也有点不一样,让我先别急,想清楚了再准备。挂了电话,我心里踏实多了,至少知道该往哪儿走。

北京海葬一对一如何预约-1

准备材料的时候,我翻出了父亲的身份证、火化证明,还有我们家的户口本。工作人员说要逝者的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家属身份证复印件,还要填一份《海葬服务申请表》。找户口本时,我从抽屉最底层翻出那个旧皮本,里面夹着父亲退休前的工作证,照片上他头发还黑着,穿着蓝色中山装,嘴角微微上扬。盯着照片看了会儿,眼泪差点掉下来——原来准备这些材料,也是和过去一点点告别的过程。材料可以线上传,也能邮寄。我怕手机拍照不清楚,把复印件整理好装进信封,在封面写上“海葬材料”,贴邮票的时候,手指有点抖,像是把父亲的牵挂也封进了信封里。后来才知道,其实官网有线上提交入口,扫码上传更方便,不过邮寄也挺快,一周后就收到了审核通过的短信。

审核通过那天,我正在厨房煮面条,手机“叮”地响了一声。点开是确认短信:“材料已审核,可登录系统选择出海日期”。登录官网后,系统显示了未来三个月的可选日期,每个日期后面标着“余1”或“已满”。我选了父亲生日那天,4月15号,想着这样也算一种纪念。选完日期,系统提示填写陪同人员信息,最多能填3个人,我填了自己和妹妹,还有父亲生前最好的老战友李叔。提交后不到十分钟,工作人员就打来电话确认:“4月15号上午九点,在天津港登船,记得带齐原件,家属穿防滑鞋,海上风大,多穿件外套。”还特意说,出海前一天会再发提醒短信,天气不好的话会提前通知改期,让我别担心。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的阳光,突然觉得心里敞亮了——原来告别也可以这样,有流程,有温度。

北京海葬一对一如何预约-2

现在距离出海还有半个月,材料都放在一个蓝色文件夹里,户口本上父亲的那一页夹着他的工作证照片。回头看这一路,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心里有数,其实没那么难。如果说有什么想告诉其他朋友的,就是提前把材料理清楚,死亡证明、火化证明这些原件一定收好;不清楚的就打电话问,工作人员真的很有耐心,别不好意思。父亲总说“凡事慢慢来,心就静了”,这次预约,大概也是他在教我,如何带着思念,好好和过去告别吧。